亿迅智能制造网
工业4.0先进制造技术信息网站!
首页 | 制造技术 | 制造设备 | 工业物联网 | 工业材料 | 设备保养维修 | 工业编程 |
home  MfgRobots >> 亿迅智能制造网 >  >> Industrial materials >> 纳米材料

使用穿孔矩形谐振器的四波段太赫兹超材料吸收器设计用于传感应用

摘要

研究了具有单一尺寸超材料设计的四波段太赫兹吸收器,该吸收器由金基板上的穿孔矩形谐振器形成,其间具有介电间隙。所设计的超材料结构具有四个吸收峰,其中前三个峰具有较大的吸收系数,而最后一个峰具有较高的Q (品质因数)值为 98.33。探索了这些峰的潜在物理机制;发现它们的近场分布是不同的。此外,最后一个吸收峰的品质因数(FOM)可以达到101.67,远高于前三种吸收模式甚至其他工作在太赫兹频率下工作的吸收带。所设计的多波段吸收和高FOM器件在太赫兹技术相关领域具有众多潜在应用。

背景

具有亚或深亚波长结构尺寸的超材料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它们已被证明具有在自然条件下无法直接获得的奇异电磁 (EM) 特性 [1,2,3]。除了这些迷人的效​​果,超材料在功能器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4,5,6,7,8,9,10]。超材料吸收体作为超材料器件的一个特殊分支,因其可实现大的光吸收而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 [6,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

2008年,波士顿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充分利用电环谐振器、有损介质层和金属切割线组成的夹层结构的耗散损耗,首次设计了微波区的超材料吸收器[6]。 ]。此后,基于不同形状或尺寸的金属谐振器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姚等人。通过使用折叠线结构[17],提出了一种小型化的超材料吸收器。在参考文献中展示了十字形太赫兹吸收器。 [18]。不幸的是,这些被证明的超材料吸收器仅限于单波段吸收,这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为了解决单波段吸收问题,需要设计开发多波段甚至宽带光吸收体。

结果表明,多个谐振器的混合形成共面或分层结构可以具有在多个频段实现完美吸收(即多频段吸收)的能力[22,23,24,25,26,27,28 ,29,30,31,32,33,34,35,36,37,38]。例如,共面结构由几种不同尺寸的闭环谐振器 [22,23,24,25,26,27]、方形贴片 [28, 29] 和电环谐振器 [30,31,32,33] 组成提出了实现双波段和三波段吸收。建议分层结构设计也获得多波段吸收装置 [34,35,36,37,38]。在这些建议中,每个金属谐振器只有单吸收模式,因此,多波段吸收装置的设计至少需要与吸收峰一样多的谐振器。在参考文献中。 [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我们清楚地发现双频、三频和即使是四波段超材料吸收器,也确实需要在一个单元中分别至少有两个、三个和四个金属谐振器。也就是说,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多种不同尺寸的谐振器实现多波段吸收,很少研究单一尺寸的谐振器是否具有表现出多波段吸收响应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证明了单一尺寸的金属谐振器可以实现四波段吸收,这与之前需要多个不同尺寸的谐振器的设计概念不同。四波段光吸收器的设计由金镜上的穿孔矩形谐振器和中间有损耗的介电层组成。数值结果清楚地表明,所设计的超材料结构具有四个窄带吸收峰,其中前三个峰的平均吸收率为97.80%,第四个峰为Q 值 98.33。借助近场分布,分析了四波段吸收的基本物理图片。还讨论了建议的光吸收装置的传感性能;结果证明传感灵敏度 (S ) 的设备,特别是 S 第四个吸收峰的每个折射率可以达到3.05 THz;和品质因数(FOM;FOM的定义是传感灵敏度S 除以其吸收带宽 [44, 45]) 这种模式可以达到 101.67。大 S 所设计的光吸收器件的高FOM和高FOM在传感器相关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方法

图 1a 显示了设计的四波段光吸收器的侧视图,它由一个穿孔的矩形谐振器(见图 1b)、一个金属板和一个有损介电层将它们隔开。光吸收体的金属层由 0.4 μm 金制成,其电导率为 σ = 4.09 × 10 7 米/米。有损介质分离层的厚度为t =9 μm,损耗介电常数为 3(1 + i 0.05),这种有损耗的介电材料在超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6]。穿孔矩形谐振器的俯视图如图 1b 所示,其几何参数如下:矩形谐振器的长宽为 l =80 μm 和 w =40 μm,分别。穿孔气孔的长宽分别为l 1 =25 μm 和 l 分别为 2 =35 μm。穿孔气孔偏差值为δ =18μm。 P 中的句点 x 和 P y 分别为 100 和 60 μm。

<图片>

b 分别是所提出的四波段太赫兹超材料吸收体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在这里,我们想简要介绍一下超曲面的设计规则,即单一尺寸的穿孔矩形谐振器。一般来说,传统的单尺寸金属谐振器(如闭环谐振器、方形贴片、矩形谐振器)只有一个谐振吸收峰,多波段光吸收器件的设计至少需要同样多的谐振器作为吸收峰。如参考文献中给出和报告的那样。 [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双频,三频,甚至四频光吸收装置在一个单元中确实分别需要至少两个、三个和四个金属谐振器。换句话说,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多种不同尺寸(或形状)的传统金属谐振器实现多波段光吸收器件,很少研究具有轻微结构变形的单尺寸谐振器是否具有实现多波段吸收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尝试通过在传统矩形金属谐振器上引入缺口(即气孔)来获得多波段吸收。可以预见,在传统矩形谐振器上引入气孔,可以打破原有矩形金属谐振器的对称性,可以打破原有的近场分布(或穿孔矩形谐振器中近场分布的重新排列) ,从而引入(或产生)一些新的共振吸收模式。如图 4 所示,在传统矩形谐振器上引入缺口(或气孔)确实可以重新排列近场分布,从而产生一些新的谐振吸收峰。因此,我们认为传统金属谐振器的轻微结构变形是实现多波段吸收的有效途径;与之前使用多个不同尺寸谐振器的设计方法相比,这种设计方法必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 35,36,37,38]。另外,对于超材料吸收体,其100%的吸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金属层中的欧姆损耗和使用有损耗电介质的电介质板中的吸收。在太赫兹和微波频段 [6, 18, 23,24,25, 39, 50] 中,金属层中的欧姆损耗通常小于介电层中的吸收。也就是说,仅仅利用欧姆损耗来实现100%的吸收是不可能的。因此,通常需要使用有损电介质作为超材料吸收体的电介质板 [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 37]。

采用基于有限差分时域方法的商业软件FDTD Solutions对四波段超材料吸波器进行仿真。在计算中,电场沿x方向的平面电磁波 -轴作为光源,沿z方向垂直照射到谐振结构(从穿孔谐振器到有损介质层和金镜) -轴(见图 1)。光源的频率范围为(0.2~3.0)THz。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光源尺寸应略大于结构重复周期的尺寸,同时有足够的模拟次数和合适的边界(x<方向的周期性边界) /i> - 和 y -axis 和 z 方向上完美匹配的层 -axis) 应该使用。

结果与讨论

图 2a 给出了所呈现的四波段太赫兹超材料吸收器的吸收性能。正如所揭示的,建议的简单尺寸结构可以有四个峰值,它们在A点的频率分别为0.84 THz ,B 点为 1.77 THz , C 中的 2.63 THz 和 D 点中的 2.95 THz .前三个频点(A , B , 和 C ) 具有 97.80% 的大平均吸收率,以及频率点 D 的吸收 约为 60.86%。频点A的带宽(半高宽,简称FWHM) , B , C , 和 D 分别为 0.13、0.13、0.10 和 0.03 THz。一般来说,Q (或品质因数,以及 Q 的定义 是谐振频率点除以其带宽)值是判断谐振模式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可以直接反映共振模式是否可以用于传感应用。 Q 越高 值,传感性能越好。根据Q的定义 值,Q 频率点D的值 最高可达98.33,远大于A频点 Q 6.46,B Q 13.62 和 C Q 26.32。大 Q 频率点D的值 在传感器相关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关于它的详细讨论,请参见下面的图 5 及其文字说明。

<图片>

是所提出的四波段光吸收器的吸收性能。 b 显示吸收性能对扩展频率范围的依赖性

为了深入了解四波段光吸收器的物理机制,我们比较了穿孔矩形谐振器(即图 1 中的建议结构)和未穿孔矩形谐振器(即矩形上没有气孔)的吸收性能谐振器),如图 3a、b 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吸波器的几何参数是相同的,只是无孔矩形谐振器没有气孔。对于图 3a 中未穿孔矩形谐振器的吸收性能,两个清晰的吸收峰(标记为模式 EF ),两个频点的吸收率分别为93.95%和82.08%。通过比较图 3a、b 的吸收性能,我们观察到第一个 (A ) 和第三个 (C ) 图 3b 中四波段光吸收器的频率点非常接近频率点 EF 图 3a 中未穿孔的矩形谐振器。这些特征表明A频率点的吸收机制 和 C 穿孔矩形谐振器的频率应分别与频率点E的机制一致 和 F 无孔矩形谐振器。轻微的频率差异应该是由于矩形谐振器中引入了气孔。

<图片>

b 分别为无孔和有孔矩形吸光体的吸收性能

揭示频率点E的吸收机制 和 F 对于无孔矩形谐振器,我们给出电 (|E |) 和磁性 (|H y|) 两点 E 的场分布 和 F ,如图 4a-d 所示。从图 4b、d 可以看出 |H 是|频点E的场分布 和 F 两者都主要集中在有损介电层上。这些分布特征表明频率点EF 是未穿孔矩形谐振器的局部响应。介电层中磁场的分布会导致电荷(或电场)在无孔矩形谐振器的边缘累积[28, 39]。 |E |图 4a、c 中所示的场清楚地证明了未穿孔矩形谐振器边缘的电场激发。此外,对于频率点E 在图 4b 中,有损介质层中只有一个强场积累区域,这意味着频率点 E 是无孔矩形谐振器的一阶局部谐振 [40, 41]。与图 4b 的情况不同,对于频率点 F 观察到三个场积累区域 在图 4d 中。结果,频率点F 应该是无孔矩形谐振器的三阶局部响应 [40,41,42,43]。如上一段末尾所述,频率点A的机制 和 C 在穿孔矩形谐振器中应与频率点 E 相同 和 F 分别在无孔矩形谐振器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频率点AC 应分别为穿孔矩形谐振器的一阶和三阶响应。为了提供足够的证据,我们需要分析它们的场分布。

<图片>

c 显示 |E| 频点E的场分布 和 F 分别为无孔矩形谐振器。 bd 提供 |H y| 频点E的场分布 和 F 分别为无孔矩形谐振器。 e , g , i , 和 (k ) 显示 |E| 频点A的场分布 , B , C , 和 D 分别为穿孔矩形谐振器。 f , h , j , 和 l 给 |H y| 频点A的场分布 , B , C , 和 D 分别为穿孔矩形谐振器

我们现在提供频率点A的近场分布 , B , C , 和 D 穿孔矩形谐振器的结构,以揭示四波段光吸收器的物理机制,如图 4e-l 所示。从频点A的图4f可以看出 在建议的四波段吸收器器件的介电层中只有一个强磁场分布区域。图 4j 中的三个累积区域(两个强和一个弱)位于频率点 C 的四波段吸收装置的有损介电层中 .同时,|E |频点A的场分布 在图 4e 和 C 图 4i 中的两个都主要集中在穿孔矩形谐振器的边缘。因此,频率点AC 在图 2a 或图 3b 中应该分别是穿孔矩形谐振器的一阶和三阶局部响应 [40, 41]。这些场分布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表明频率点A的物理机制 和 C 在图中。 2a或3b与频率点E一致 和 F 分别在图 3a 中。

对于频率点B 在图 4h 中,在有损介电层和 |E 的右侧仅观察到一个非常强的场分布 |图 4g 中吸收模式的场主要集中在穿孔矩形谐振器的右侧部分的两个边缘。结果,频率点B 应该是穿孔矩形谐振器右侧部分的一阶局部响应。对于频率点D ,我们观察到它的 |Hy |场分布主要集中在有损介电层的左侧(见图 4l),表明该模式应归因于穿孔矩形谐振器左侧部分的一阶局部响应。综上所述,在矩形谐振器上引入气孔确实可以对近场图形的重新分布起到重要作用。重新分布的近场分布形成了两种新的吸收模式,频率点BD .结果,可以在这个稍微变形的矩形谐振器中实现四波段光吸收装置。与传统设计方法获得多波段吸收[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相比,该设计理念具有结构设计简单、成本低、制作步骤简单等明显优势。

在本手稿中,我们利用谐振器的一阶和三阶谐振的概念来获得多波段吸收响应。但是,一般来说,任何谐振器除了具有一阶响应(或基模谐振)之外,还具有高阶模式,因此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在一定频率范围内表现出多个吸收系数高的吸收带。如果将模拟的频率范围扩展到更高的频率,可以找到其他高阶模式,并且高吸收系数的吸收带的数量在理想情况下应该是无限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基于此预测。即使将频率范围扩展到更高的频率,也很难得到很多(甚至无限)具有高吸收系数的谐振带,通常最多只有两个高阶谐振模式和一个基模谐振可以实现 [40, 41, 47,48,49]。有两种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首先,由于不同谐振模式所需的最佳介电厚度不同,因此很难在多个不同频段 (> 3) 上同时实现近乎完美的吸收。换句话说,基于基模和多个(甚至无穷大)高阶模[40, 41, 46,47 ,48]。其次,共振结构的衍射效应也会显着影响基模和高阶响应中共振峰的吸收系数,因此对高阶模式进行具体的数值研究,以确保衍射效应不会显着影响其吸收性能 [47,48,49]。这两点是即使将频率范围扩展到更高频率也无法获得无限接近完美的吸收峰的主要原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常条件下(例如垂直照射的电磁波)获得偶次谐振模式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入射光的电场必须在入射平面内具有垂直分量[49].

为了给出直观的演示,图 2b 中提供了吸收光谱对谐振装置扩展频率范围的依赖性。如图所示,只有四种清晰的共振模式(即原始频率点A , B , C , 和 D ) 当频率范围扩展到 4 THz、6 THz 甚至 8 THz 时具有高吸收系数。在 (3~6) THz 和 (3~8) THz 的频率范围内,可以发现一些低吸收率和不可预测的共振模式。这种特征表明,当频率范围扩展到更高频率时,我们无法获得更多具有高吸收系数和预期频率的共振模式。也就是说,当频率范围扩展到更高频率时,吸收带的数量不能进一步增加(甚至理想情况下无限增加),并且吸收系数很高,这可以归因于前一段的两个原因。

此外,我们发现当频率范围扩展到更高频率时,这些频率点的吸收系数会受到显着影响。从图2b的深黄色、蓝色和红色曲线可以看出,随着频率范围的扩大,前三个频点的吸收系数显着降低。特别是当频率范围扩展到8 THz时,第二频点的吸收率为67.69%;同时,前三个频率点A的平均吸收 , B , 和 C 仅约 77.56%,远低于原始(0.2~3)太赫兹频率范围内前三个频点的近乎完美(或 100%)吸收。因此,在本手稿中,我们只讨论共振峰(即模式 A , B , C , 和 D ) 在 (0.2~3) THz 频率范围内具有高吸收系数,而没有考虑 (3~6) THz 和 (3~8) THz 频率范围内吸收系数低和模式频率不可预测的情况.

我们接下来研究设计的四波段光吸收器是否可以合并到传感器中,以检测或监测覆盖在金属谐振器上方的周围环境的折射率 (RI) 的变化。图 5a 显示了吸收光谱对覆盖材料 RI 变化的依赖性。可以看出,频率点A的频移 和 B 当 RI 从真空 n 改变时几乎不存在(仅 0.01 THz) =1.00 到 n =1.04 以 0.01 为间隔,同时频率点 C 的频率变化 和 D 非常了不起。频率点C的频率变化 约为 0.046 THz,频率点 D 的频率偏移 最高可达 0.122 THz。事实上,体折射率敏感性(S ) 是描述共振结构传感性能的直观因素,灵敏度S 可以定义为 [44, 45]:Sfn , 其中 Δf 是谐振频率的变化,Δn 是 RI 的变化。根据定义,S 频率点A的值 , B , C , 和 D 分别为 0.25、0.25、1.15 和 3.05 THz/RIU。与S相比 频率点A的值 , B , 和 CS 频率点D的增强因子 可分别高达 12.2、12.2 和 2.65。大 S 频率点D的值 在传感器相关领域具有潜在应用。

<图片>

显示了四波段光吸收体的吸收性能对折射率变化的依赖性 (n ) 周围环境。 b 1b 2 分别是模式C的共振频率 和 D 作为折射率 n 的函数

除了传感灵敏度S ,FOM(品质因数)是估计传感器质量的更重要因素,并允许直接比较不同传感器之间的传感性能。 FOM的定义是[44, 45]:FOM =Δf /(Δn × FWHM) =S/ FWHM,其中 S FWHM 和 FWHM 分别是谐振模式的传感灵敏度和半高宽。基于S 四种谐振模式的值和 FWHM,频率点 A 的 FOM , B , C , 和 D 分别为 1.92、1.92、11.5 和 101.67。频率点D的FOM 大约是频率点A的52.95、52.95和8.84倍 , B , 和 C , 分别。更重要的是频率点D的FOM 比以前在太赫兹频率范围内工作的工作量大得多,其值不超过 5 [18, 48,49,50,51]。由于这些优异的特性,多波段光吸收体的设计在传感器相关领域很有前景。

结论

总之,展示了单尺寸的四波段太赫兹超材料吸收器,它由放置在金板上的有损介电层上的穿孔矩形谐振器设计。在单一尺寸的谐振器中实现了四个离散的窄带谐振带,其中前三个带的平均吸收率高达 97.80%,第四个带具有较高的 Q 值 98.33。探索设计设备的物理图片;发现四个波段对应的近场分布不同。此外,研究了吸收对周围环境(覆盖在单尺寸谐振器上方)的折射率变化的依赖性,以探索器件的传感性能。第四波段的 FOM 可以达到 101.67,远大于前三种模式甚至之前的作品 [18, 50,51,52,53]。这些卓越的功能,包括高Q 价值和大FOM,将有利于气体传感和监测、材料检测和生物医学诊断的简单传感器的设计和开发。

缩写

EM:

电磁

FOM:

品质因数

Q

品质因数

S

感应灵敏度


纳米材料

  1. 为数据密集型应用应用稳健互连的 5 条设计原则
  2. 智能家居安全应用的电路保护、控制和传感设计注意事项
  3. 基于多层石墨烯带的可调超宽带太赫兹吸收器的设计
  4. 使用双面金字塔光栅进行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的有效光吸收
  5. 基于非对称超材料谐振器的太赫兹高 Q 风扇共振
  6. 使用多层超材料、集总电阻器和强耦合效应的超宽带和偏振不敏感完美吸收器
  7. 石墨烯加载超材料吸收器的耦合共振增强调制
  8. 用于能量转换和显示应用的双功能太阳能电池的光子设计和电气评估
  9. 将机器人视觉用于自动化应用的好处
  10. 在工业应用中使用不锈钢阀门的 5 大好处
  11. 使用穿孔金属板进行通风
  12. 用于遥感的基于石墨烯的光子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