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 提供超低功耗 Wi-Fi 连接
许多物联网产品需要安全、始终在线的连接(通常通过 Wi-Fi),但这几乎总是以牺牲电池寿命为代价。
Dialog Semiconductor 宣布推出超低功耗 Wi-Fi 网络 SoC DA16200,以及两个利用 Dialog VirtualZero 技术的模块,可为 Wi-Fi 连接、电池供电的物联网设备提供更长的电池寿命。该 SoC 具有集成功率放大器 (PA) 和低噪声放大器 (LNA),因此无需外部 PA。 PA 的输出功率在需要时为 +20dBm。同时,LNA提供-99.5dBm的接收灵敏度。
“Dialog 的 VirtualZero 技术使设备能够以非常低的平均电流加入并保持连接到 Wi-Fi 网络,从而延长电池寿命——通常超过一年,在许多情况下为三到五年,”大卫科恩说, Dialog 音频和连接业务部门的高级营销总监。
“我们客户的大多数应用都使用小型电池,例如 AAA、AA 和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或使用纽扣电池,”Cohen 继续说道。 “但是,如果能量收集设备可以产生大约 85mA 的输出功率,则可以利用能量收集。只有在活动 Tx 模式下才需要这种类型的输出功率。借助 VirtualZero,设备可以以低至 200nA (0.2uA) 的电流保持 Wi-Fi 连接。”
物联网设计
与使用分立元件的等效设计相比,模拟/数字混合集成电路更小、更节能,但这些好处是以更高的设计复杂性为代价的。制造和测试集成数字、模拟和射频电路的设备并不容易。
如果你想建立一个庞大的传感器网络,电池必须持续很长时间,这样维护成本才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为了降低能耗,许多物联网设备设计人员采用了各种策略,例如浅占空比或使用不同的空闲和睡眠模式。
“从工程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一个主要因素是设备维持 Wi-Fi 连接所需消耗的总平均电流。对于大多数物联网应用,真正的活跃流量并不多。例如,典型的智能门锁每天仅发送/接收真实有效载荷数据(开锁、关锁、响应锁状态)约 1-20 次。超过 99% 的时间它处于“Wi-Fi 就绪”状态——连接到燃烧电流的 Wi-Fi 网络,但不交换任何真实数据。空闲时间正是消耗电池寿命的原因。因此,如果您可以在 Wi-Fi 就绪状态下将总平均电流降至非常低的速率,您将能够延长电池寿命。实际上,有源 Tx 和 Rx 电流对于这些应用来说无关紧要,”Cohen 说。
在更高性能的设备中,处理器、显示器和无线通信接口占据了大部分可用的能源预算。了解这些设备如何使用能源意味着对其子系统之间的交互进行建模,以了解彼此的影响及其电源管理系统的行为。
“另一个考虑因素是范围——Wi-Fi 设备能否达到在现实繁忙的环境中维持 Wi-Fi 网络连接所需的输出功率和接收器灵敏度?对于许多物联网设备而言,范围通常比对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更重要。如果您的笔记本电脑的 Wi-Fi 连接不稳定,您可以尝试移动几英尺,看看连接是否有所改善。但是门锁不能移动,恒温器、传感器等也不能移动,”Dialog 的 Cohen 说。
通过使用新的电池技术、能量收集、超低功耗电子电路和旨在限制能源消耗的通信策略,可以延长已安装和无人看管设备的使用寿命。
DA16200 SoC(图片:对话)
安全
物联网设备的常见元素是消费者的日常使用。这些技术往往低估了与物理和计算机安全相关的方面:令人担忧的不仅是与数据收集、第三方共享和篡改相关的问题,还有这些对象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和管理的可能性。恶意方。
DA16200 SoC 和模块配备了业界领先的安全协议,包括最新一代硬件加密引擎和用于防范潜在威胁的身份验证标准。
“强大的安全功能对于物联网和任何 Wi-Fi 连接设备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 DA16200 SoC 中有多个安全层,包括 Wi-Fi 层——WPA2 和 WPA3——支持个人和企业模式,并支持可扩展身份验证协议 (EAP)。硬件中的传输层安全性 (TLS) – 这可以实现直接从 SoC 到云服务器(例如 Amazon Web Services (AWS)、Azure、Google Cloud 等)的加速 TLS 连接。此外,它将普通的、不安全的 HTTP 连接变成了 HTTPS 安全连接。其他加密工具包括长高级加密标准 (AES) 密钥、加速 Diffie-Helman、散列函数和椭圆曲线加密。安全启动——我们每次在加载之前验证软件映像。通过 JTAG 或串行线调试 (SWD) 进行安全调试。安全的资产存储——客户可以使用我们的安全一次性密码 (OTP) 刻录许可证密钥、数字证书等,”科恩说。
物联网的发展可能性是多方面的,连接的设备将越来越相互兼容,提高互操作性和集成度,而不会忽视网络安全和隐私方面。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之间也将有更大的融合:越来越多的实时数据将被收集,并且由于先进的分析技术,产品、服务和系统将变得越来越“智能”和竞争.
>> 本文最初发表于我们的姊妹网站 EE Times。
嵌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