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迅智能制造网
工业4.0先进制造技术信息网站!
首页 | 制造技术 | 制造设备 | 工业物联网 | 工业材料 | 设备保养维修 | 工业编程 |
home  MfgRobots >> 亿迅智能制造网 >  >>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 工业机器人

如何使用 TensorFlow 构建变分自动编码器

了解自编码器的关键部分、变分自编码器如何对其进行改进,以及如何使用 TensorFlow 构建和训练变分自编码器。

多年来,我们已经看到许多领域和行业利用人工智能 (AI) 的力量来突破研究的界限。数据压缩和重构也不例外,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用来构建更健壮的系统。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一个非常流行的 AI 用例,用于压缩数据并使用自动编码器重建压缩数据。

自编码器应用

自编码器在机器学习领域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这一事实通过自编码器的改进和几种变体的发明而变得明显。他们在神经机器翻译、药物发现、图像去噪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如果不是最先进的)结果。

自编码器的组成部分

与大多数神经网络一样,自动编码器通过向后传播梯度来优化一组权重来学习——但自动编码器的架构与大多数神经网络的架构之间最显着的区别是瓶颈。这个瓶颈是一种将我们的数据压缩成较低维度表示的方法。自编码器的另外两个重要部分是编码器和解码器。

将这三个组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普通”的自动编码器,尽管更复杂的自动编码器可能会有一些额外的组件。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些组件。

编码器

这是数据压缩和重建的第一阶段,它实际上负责数据压缩阶段。编码器是一个前馈神经网络,它接收数据特征(例如图像压缩中的像素)并输出一个大小小于数据特征大小的潜在向量。

图片由 James Loy 提供

为了使数据重建具有鲁棒性,编码器在训练期间优化其权重,以将输入数据表示的最重要特征压缩到小型潜在向量中。这确保了解码器有足够的输入数据信息来以最小的损失重构数据。

潜在向量(瓶颈)

自编码器的瓶颈或潜在向量组件是最关键的部分——当我们需要选择它的大小时,它变得更加重要。

编码器的输出为我们提供了潜在向量,并且应该保存我们输入数据的最重要的特征表示。它还作为解码器部分的输入,并将有用的表示传播到解码器进行重构。

为潜在向量选择较小的大小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较少的输入数据信息来表示输入数据特征。选择更大的潜在向量大小会淡化使用自动编码器进行压缩的整个想法,并且还会增加计算成本。

解码器

这个阶段结束了我们的数据压缩和重建过程。就像编码器一样,这个组件也是一个前馈神经网络,但它在结构上看起来与编码器有点不同。这种差异来自于解码器将小于解码器输出的潜在向量作为输入的事实。

解码器的功能是从非常接近输入的潜在向量中生成输出。

图片由 Chiman Kwan 提供

训练自编码器

通常,在训练自动编码器时,我们会一起构建这些组件,而不是单独构建它们。我们使用梯度下降或 ADAM 优化器等优化算法对它们进行端到端训练。

损失函数

自编码器训练过程中值得讨论的部分是损失函数。数据重建是一项生成任务,与其他机器学习任务不同,我们的目标是最大化预测正确类别的概率,我们驱动网络产生接近输入的输出。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损失函数(例如 l1、l2、均方误差和其他一些损失函数)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损失函数的共同点是它们衡量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差异(即,多远或相同),使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成为合适的选择。

自编码器网络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使用多层感知器来设计我们的编码器和解码器——但事实证明,我们可以使用更专业的框架,如卷积神经网络 (CNN) 来捕获有关输入数据的更多空间信息图像数据压缩案例。

令人惊讶的是,研究表明,用作文本数据自动编码器的循环网络工作得非常好,但我们不会在本文的范围内讨论。多层感知器中使用的编码器-潜在向量-解码器的概念仍然适用于卷积自动编码器。唯一的区别是我们用卷积层设计了解码器和编码器。

所有这些自动编码器网络都可以很好地完成压缩任务,但存在一个问题。

我们讨论过的网络的创造力为零。我所说的零创造力是指他们只能产生他们见过或接受过训练的输出。

我们可以通过稍微调整我们的架构设计来激发一定程度的创造力。结果被称为变分自编码器。

图片由 Dawid Kopczyk 提供

变分自编码器

变分自编码器引入了两个主要的设计变化:

变分自动编码器背后的想法是,我们希望我们的解码器使用从由编码器生成的均值向量和方差向量参数化的分布中采样的潜在向量来重建我们的数据。

来自分布的采样特征授予解码器一个受控空间来生成。在训练变分自动编码器后,每当我们对输入数据执行前向传递时,编码器都会生成一个均值和方差向量,负责确定从中采样潜在向量的分布。

均值向量确定输入数据的编码应该以哪里为中心,方差确定我们想要从中选择编码以生成真实输出的径向空间或圆。这意味着,对于具有相同输入数据的每次前向传递,我们的变分自编码器可以生成以均值向量为中心并在方差空间内的输出的不同变体。

相比之下,当查看标准的自动编码器时,当我们尝试生成网络尚未经过训练的输出时,由于编码器产生的潜在向量空间的不连续性,它会生成不切实际的输出。

图片由 Irhum Shafkat 提供

现在我们对变分自编码器有了直观的了解,让我们看看如何在 TensorFlow 中构建一个。

变分自动编码器的 TensorFlow 代码

我们将通过准备好数据集来开始我们的示例。为简单起见,我们将使用 MNIST 数据集。

(train_images, _), (test_images, _) =tf.keras.datasets.mnist.load_data()

train_images =train_images.reshape(train_images.shape[0], 28, 28, 1).astype('float32')

test_images =test_images.reshape(test_images.shape[0], 28, 28, 1).astype('float32')

# 将图像归一化到 [0., 1.] 范围内

train_images /=255.

test_images /=255.

#二值化

train_images[train_images>=.5] =1.

train_images[train_images <.5] =0.

test_images[test_images>=.5] =1.

test_images[test_images <.5] =0.

TRAIN_BUF =60000

BATCH_SIZE =100

TEST_BUF =10000

train_dataset =tf.data.Dataset.from_tensor_slices(train_images).shuffle(TRAIN_BUF).batch(BATCH_SIZE)

test_dataset =tf.data.Dataset.from_tensor_slices(test_images).shuffle(TEST_BUF).batch(BATCH_SIZE)

获取数据集并为任务做准备。

class CVAE(tf.keras.Model):

def __init__(self,latent_dim):

super(CVAE, self).__init__()

self.latent_dim =latent_dim

self.inference_net =tf.keras.Sequential(

<代码> [

tf.keras.layers.InputLayer(input_shape=(28, 28, 1)),

tf.keras.layers.Conv2D(

filters=32, kernel_size=3, strides=(2, 2),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Conv2D(

filters=64, kernel_size=3, strides=(2, 2),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Flatten(),

# 没有激活

tf.keras.layers.Dense(latent_dim +latent_dim),

<代码> ]

<代码> )

self.generative_net =tf.keras.Sequential(

<代码> [

tf.keras.layers.InputLayer(input_shape=(latent_dim,)),

tf.keras.layers.Dense(units=7*7*32, activation=tf.nn.relu),

tf.keras.layers.Reshape(target_shape=(7, 7, 32)),

tf.keras.layers.Conv2DTranspose(

过滤器=64,

kernel_size=3,

strides=(2, 2),

padding="SAME",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Conv2DTranspose(

过滤器=32,

kernel_size=3,

strides=(2, 2),

padding="SAME",

activation='relu'),

# 没有激活

tf.keras.layers.Conv2DTranspose(

filters=1, kernel_size=3, strides=(1, 1), padding="SAME"),

<代码> ]

<代码> )

@tf.function

def sample(self, eps=None):

如果 eps 为 None:

eps =tf.random.normal(shape=(100, self.latent_dim))

return self.decode(eps, apply_sigmoid=True)

def encode(self, x):

mean, logvar =tf.split(self.inference_net(x), num_or_size_splits=2,axis=1)

返回均值,logvar

def reparameterize(self, mean, logvar):

eps =tf.random.normal(shape=mean.shape)

返回 eps * tf.exp(logvar * .5) + mean

def decode(self, z, apply_sigmoid=False):

logits =self.generative_net(z)

if apply_sigmoid:

probs =tf.sigmoid(logits)

返回问题

返回日志

这两个代码片段准备了我们的数据集并构建了我们的变分自动编码器模型。在模型代码片段中,有几个辅助函数来执行编码、采样和解码。

计算梯度的重新参数化

有一个我们没有讨论过的重新参数化函数,它解决了我们变分自动编码器网络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回想一下,在解码阶段,我们从由编码器生成的均值和方差向量控制的分布中对潜在向量编码进行采样。这在通过我们的网络前向传播数据时不会产生问题,但在将梯度从解码器反向传播到编码器时会导致一个大问题,因为采样操作是不可微的。

简单来说,我们无法从采样操作中计算梯度。

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是应用重新参数化技巧。其工作原理是首先生成均值 0 和方差 1 的标准高斯分布,然后使用编码器生成的均值和方差对该分布执行可微加法和乘法运算。

请注意,我们在代码中将方差转换为对数空间。这是为了确保数值稳定性。引入额外的损失项 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loss 以确保我们生成的分布尽可能接近均值为 0 和方差为 1 的标准高斯分布。

将分布的均值驱动为零可确保我们生成的分布彼此非常接近,以防止分布之间出现不连续性。接近 1 的方差意味着我们有一个更适中(即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的空间来生成编码。

图片由 Jeremy Jordan 提供

执行重新参数化技巧后,通过将方差向量乘以标准高斯分布并将结果添加到均值向量所获得的分布与立即由均值和方差向量控制的分布非常相似。

构建变分自编码器的简单步骤

让我们通过总结构建变分自编码器的步骤来结束本教程:

  1. 构建编码器和解码器网络。
  2. 在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应用重新参数化技巧以允许反向传播。
  3. 端到端训练两个网络。

上面使用的完整代码可以在TensorFlow官方网站上找到。

精选图片修改自 Chiman Kwan


工业机器人

  1. 3D 打印机如何构建金属物体
  2. 如何使用自主机器人减少浪费
  3. 如何保护云技术?
  4. 如何处理数据?!
  5. 物联网如何帮助处理暖通空调大数据:第 2 部分
  6. 如何使用 Tech Data 和 IBM Part 2 实现物联网
  7. 如何使用技术数据和 IBM 第 1 部分使物联网成为现实
  8. 供应链公司如何利用 AI 制定路线图
  9. 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工业品牌如何跟上电子商务的步伐
  10. 什么是刀具寿命?如何使用机器数据优化工具
  11. 照料数控机床?以下是如何使用 Cobot
  12. 如何开始使用安川机器人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