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迅智能制造网
工业4.0先进制造技术信息网站!
首页 | 制造技术 | 制造设备 | 工业物联网 | 工业材料 | 设备保养维修 | 工业编程 |
home  MfgRobots >> 亿迅智能制造网 >  >> Industrial materials >> 纳米材料

热石墨烯和热石墨烯纳米管:新型低维半金属和半导体

摘要

我们报告了一种名为 HOT 的新石墨烯同素异形体 含碳六边形、八边形和四边形的石墨烯。还通过卷起 HOT 来构建相应系列的纳米管 石墨烯片。对 HOT 的几何和电子结构进行从头算计算 石墨烯和 HOT 石墨烯纳米管。在HOT的非六边形结构中实现狄拉克锥和高费米速度 石墨烯,这意味着蜂窝结构不是狄拉克费米子存在的必要条件。 热门 石墨烯纳米管根据其拓扑结构显示出独特的电子结构。 (0,1) n (n ≥ 3) 石墨烯纳米管揭示了半金属的特性,而另一组纳米管 (1,0) n 显示了随管尺寸连续可调的带隙 (0~ 0.51 eV)。曲率效应和区域折叠近似之间的竞争决定了 (1,0) n 的带隙 纳米管。超小管(半径<4 Å,即n)中出现了半金属性和半导体性之间的新转换 <3).

介绍

由于其键合灵活性,碳基系统显示出无限数量的不同结构,具有同样多的物理特性。这些物理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结构维数的结果 [1]。石墨烯是一个二维碳原子层,结合在六边形晶格结构 [2] 中,揭示了许多独特的性质,例如无质量载流子、高费米速度 [3] 和狄拉克锥 [4, 5],它们是二维狄拉克费米子的特征。由两个等效的碳亚晶格组成的蜂窝晶格在形成这种有趣的特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Enyashin 和 Ivanovskii [6] 构建了 12 个人工二维碳网络,但没有发现除石墨炔同素异形体以外的结构表现出类似石墨烯的电子行为。这似乎意味着 sp 2 中的类狄拉克费米子 键合碳系统取决于蜂窝结构。在较低的维度,碳纳米管是一个蜂窝状结构,卷成一个具有纳米直径和微米长度的空心圆柱体 [7,8,9,10]。由于有无数种方法可以将片材卷成圆柱体,因此定义管手性的多种可能的螺旋几何形状提供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直径和微观结构的纳米管 [11,12,13]。电子和传输特性无疑是碳纳米管最重要的物理特性之一,并且关键取决于直径和手性 [14,15,16,17,18]。石墨烯纳米管可以是半金属的 [14] 或半导体的 [19,20,21],带隙从零到十分之一 eV 不等,具体取决于它们的直径和手性 [10, 14, 16]。此外,可以证明半导体管的带隙与管直径简单相关。半金属纳米管还保持了石墨烯的独特特性,例如无质量载流子、高费米速度 [22] 和狄拉克锥体 [23]。如此显着的结果可以从各种考虑中获得,从所谓的带折叠方法开始,基于石墨烯片的电子特性的知识,到使用半经验紧束缚方法直接研究纳米管 [14, 16、18、23]。与更复杂的 ab initio 计算和可用的实验结果相比,更精细的考虑因素,例如曲率效应,k F 引入了移位 [24, 25],σ-π 杂交 [26]。石墨烯和类石墨烯材料 [6] 被认为是下一代高速电子、射频逻辑器件 [27、28]、导热和导电增强复合材料 [29、30]、催化剂 [31]、基于上述不寻常特性的传感器 [32,33,34,35]、透明电极 [27、36] 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碳纳米管由于其非凡的电子、机械和结构特性,在逻辑电路、气体存储、催化和能量存储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37,38,39]。因此,新的碳同素异形体(包括 2D 和 1D)的创造因其基础科学和技术的重要性而成为众多理论和实验探索的焦点[40]。然而,由于数量有限,以及其他相的混合,通过目前的实验技术完全阐明这些令人兴奋的碳相的结构通常是不现实的。理论预测是必要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1,32,33,34,35,40,41,42]。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石墨烯同素异形体,该同素异形体具有二维狄拉克费米子,而没有专门的六边形结构。新的同素异形体由交错的碳六边形、八边形和四边形构成,并命名为HOT 石墨烯。 热门 石墨烯纳米管也是通过卷起HOT来构建的 石墨烯片沿着不同的方向。电子特性,曲率效应,k F HOT的移位效果等 基于密度函数理论(DFT)的从头算计算石墨烯和纳米管。

计算方法

HOT的当前计算 石墨烯和HOT 石墨烯纳米管是通过使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 (DFT) 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和 Perdew-Burke-Ernzerh (PBE) 交换相关泛函 [43] 形式的广义梯度近似 (GGA) 进行的,如在 Vienna Ab 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 (VASP) [44, 45] 中实现。波函数在平面波中扩展到平面波动能的截止值 520 eV。布里渊区 (BZ) 积分是通过使用具有 k 的 Monkhorst-Pack [46] 采样方案进行的 -点网格分辨率为2π × 0.03 Å − 1 .每个系统中的晶胞基向量(代表晶胞形状和大小)和原子坐标完全松弛,直到所有原子上的力小于0.01 eV/Å。

结果与讨论

HOT 的几何和电子结构 石墨烯

HOT的几何结构 石墨烯(图 1a)显示出比石墨烯更复杂的键合情况。 HOT中碳多边形的多样性 石墨烯导致各种碳键特性。 HOT 中的这些多边形 石墨烯彼此共享公共边,可以通过它们所属的两个多边形来区分键。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它们被命名为 6-8 键、4-8 键、4-6 键、6-6 键和 8-8 键。 4-8 键和 6-8 键有两种不同的键长:4-8 键为 1.44 Å 和 1.47 Å;对于 6-8 个键,1.41 Å 和 1.48 Å。 4-6 键、6-6 键和 8-8 键具有独特的键长,分别为 1.44 Å、1.46 Å 和 1.34 Å。图 1b 显示了 HOT 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 (DOS) 具有图 1c 中描绘的相应 BZ 的石墨烯。费米能级的能带交叉点表明 HOT 的半金属性 费米能级上消失的 DOS 证实了石墨烯。 Dirac 点位于 (0, 0.0585, 0) 与 Γ 相邻。 3D 能带结构(图 2)展示了费米能级附近的能带表面,在那里可以看到由上和下锥形表面在费米表面的两个狄拉克点处相遇形成的狄拉克锥。对应的费米速度 (vF ) 的狄拉克费米子,从能带结构的线性色散梯度评估,是 6.27 × 10 5 m/s,略低于 8.1 × 10 5 m/s [22] 石墨烯纳米管和 8.6 × 10 5 m/s [47, 48] 石墨烯。高 vF 意味着 HOT 中载流子的高迁移率 石墨烯。

<图片>

(a ) HOT 的几何 石墨烯; (b ) HOT 的能带结构和 DOS 石墨烯; (c ) HOT 对应的BZ 石墨烯

<图片>

HOT 的 3D 能带结构 石墨烯

HOT 的几何和电子结构 石墨烯纳米管

热门 石墨烯管从 HOT 卷起 各个方向的石墨烯片由 2D HOT 上的索引表示 石墨烯晶格(图 3a)。该索引表示为 (l,m ) n 基于两个单位向量a b .符号 (l,m ) [18, 20, 21] 代表HOT上的不同方向 石墨烯片,n 代表用于卷起管子的周长单位数(图 3b 和 c)。在HOT的空间反转对称性下 石墨烯晶胞,纳米管符号限制在0 ≤ l 并且 0 ≤ m 避免多对一的对应关系。 HOT 可能的几何结构数 石墨烯纳米管是无限的,因为直径和滚动方向都有无限的选择。在如此大量的纳米管中,我们的研究中只选择了两个方向(0,1,1,0)。这是因为原子在其他方向上的螺旋排列几乎没有周期性,并且沿管轴具有几乎无限长的晶胞。如此大的晶胞在我们的计算中是不现实的。 (1,0) n 之间的不同滚动方向 和 (0,1) n 管导致几何形状和粘合情况的差异。图 3d 和 e 中描绘了两个管子 (1,0)6 和 (0,1)4,以描述两个轧制方向之间的几何差异。多边形沿(1,0)方向的排列可以分为两种模式:C4-C6-C8(橙色)和C8-C6-C4(蓝色),它们正好相反。这两种相反的图案沿管的圆周方向交替。在方向 (0,1) 上,沿管轴排列的多边形也有两种模式:C4-C8(蓝色)和 C6-C6(橙色)。两个C4-C8图案与一个C6-C6图案沿圆周方向交替。

<图片>

(a ) 不同的管用符号 (l,m ) n , 与 (l,m ) 代表基于单位向量a的轧制方向 b , 和 n 为管径单位数; (b ) (1,0) 方向上的直径单位; (c ) (0,1) 方向上的直径单位; (d ) 一个 (1,0)6 HOT 的几何结构 石墨烯纳米管; (e ) (0,1)4 HOT 的几何结构 石墨烯纳米管

为了揭示将板材卷成管的能量成本,我们定义了曲率能量(图 4)E 当前为:

$$ {E}_{\mathrm{cur}}={E}_{\mathrm{tube}}^{\mathrm{at}}-{E}_{\mathrm{sheet}}^{\mathrm{在}} $$

其中 \( {E}_{\mathrm{tube}}^{\mathrm{at}} \) 是纳米管中原子的平均能量,而 \( {E}_{\mathrm{sheet}}^{\ mathrm{at}} \) 是二维表中原子的平均能量。 (1,0) n 管表现出比石墨烯纳米管更低的能源成本,而 (0,1) n 除了几个超小管外,管几乎与扶手椅石墨烯纳米管相同。这样的结果也表明可以合成 HOT 实验中的石墨烯纳米管。需要注意的是,管(1,0)1太小了,因为它的直径甚至比碳的键长还要短。

<图片>

HOT 的曲率能量 石墨烯纳米管及石墨烯纳米管

计算出的纳米管 (0,1)6 的电子能带结构和 DOS(图 5b)表明具有半金属特性。当HOT 石墨烯片被卷成纳米管,由于纳米管中新的周期性边界条件,它的 2D BZ 减少到 1D BZ。沿管圆周方向的周期性边界条件只允许波矢量“围绕”纳米管圆周,这些矢量被量化[49]。沿纳米管轴的周期性边界条件与二维片保持相同,然后波矢沿纳米管轴保持连续。根据区域折叠方案,特定纳米管的电子能带结构由相应二维片的电子能带沿特定允许的 k 叠加给出 行 [50]。作为 HOT 的 BZ 中间的量化波矢量 石墨烯总是穿过狄拉克点(图 5a 中的 F 点),非简并狄拉克点(图 5b 中的 F 点)和狄拉克锥出现在 (0,1) n HOT<的能带结构中/i> 石墨烯纳米管,导致所有 (0,1) n 的半金属性 纳米管。计算管 (0,1)6 来评估这组 (0,1) n 的半金属性 图 5 中的纳米管。 (0,1)6 HOT 的能带结构 石墨烯纳米管在费米能级上显示了能带的交叉点,相应的 DOS 在费米能级上没有显示状态,这验证了系统的半金属性。作为 (0,1) n 中的狄拉克锥 管起源于HOT 石墨烯片,(0,1)6纳米管中狄拉克点的计算坐标与HOT中的相同 石墨烯片是 (0, 0.0585, 0)。 (0,1)6 纳米管中狄拉克点的计算费米速度为 6.76 × 10 5 m/s,接近 6.27 × 10 5 HOT 中的 m/s 石墨烯片。

<图片>

(a ) HOT 的第一个 BZ 石墨烯允许 k (0,1)6 纳米管的线(虚线)。 F 是狄拉克点。 (b ) (0,1)6纳米管的能带结构和DOS计算

(0,1) n 的能带结构演化 具有不同管半径的纳米管(图 6a)表明 HOT 石墨烯纳米管 (0,1) n 是半金属的 (n ≥ 3) 并转化为金属 (n =2) 再转回半金属 (n =1)。这种在小半径下的变化是由所谓的曲率效应引起的 [26]。在超小纳米管(例如 (0,1)2 和 (0,1)1)的情况下,曲率对区域折叠方案的影响不可忽略。键长和键角在大曲率范围内发生不可忽略的变化,这对电子能带结构有影响。这种纳米管的能带结构不再是能带在允许的波矢上的简单叠加。这种键的变化修改了定义 k 的条件 已占带和未占带交叉的点(我们标记为 k F ) 并移动 k F 远离原始狄拉克点,称为 k F 转移效应 [24, 25]。结果,在 (0,1) n HOT 石墨烯纳米管,k F 偏离原来的位置 (k 热门 ) 在 HOT 石墨烯片(图 5a 中的 F 点)。以及k的移动方向 F 计算为沿着允许的波矢量(图 5a 中的虚线),导致半金属性没有变化(图 6a (n ≥ 3))。根据计算得到的狄拉克点坐标,k F 位移效应在 (0,1)5 处不可忽略,管半径为 5.988 Å,其狄拉克点 (k F ) 从原点 (k 热门 ) 在 (0,0.0594,0) 在 HOT 石墨烯片。随着管半径变小,k F 继续移动并到达管 (0,1)3 中的点 (0,0.0712,0)。在管 (0,1)2 中,k F 移至 (0,0.0835,0),其中狄拉克点向下移动至费米能级以下,从而形成金属系统。 (0,1)2 中半金属性的消失表明与 k 的偏差 F (0,1) n 中的移位效果 纳米管 (n ≥ 3)。此外,(0,1)1 管的能带结构和 DOS 再次变为半金属(图 6b)。我们对 (0,1) n HOT 的电子态分析 纳米管显示 π 态在 n 处重叠 ≥ 2,这通常被认为是石墨烯纳米管半金属性的起源[18, 24]。然而,相应的HOT的电子态分析 石墨烯纳米管 (0,1)1 显示了 σ-π 杂化,即低位 σ* 带与费米能级相交并加入狄拉克锥(图 6a 中的蓝线)。狄拉克点的坐标,即 (0,0.18345,0),也表现出与其他 (0,1) n HOT 的区别 石墨烯纳米管。计算出的费米速度为 4.47 × 10 5 m/s,小于6.27 × 10 5 HOT 中的 m/s 石墨烯片和其他 (0,1) n 的值 纳米管(~6.76 × 10 5 多发性硬化症)。图 6a 中还显示了其带结构的明显不同形状。所有这些特征都证实了 HOT 的半金属性 石墨烯纳米管 (0,1)1 起源于 σ-π 杂化。总之,随着曲率的增加,k F n 出现移位效应 =5,在 4 ≥ n 时变得更有效 ≥ 2,并最终被 n 处的 σ-π 杂化效应所取代 =1.

<图片>

(a ) (0,1) n 的能带演化 纳米管 (n =1, 2, 3, 4, 5, 6, 12); (b ) (0,1)1 纳米管的 DOS

在另一个轧制方向上,计算出的 (1,0)6 的能带结构(图 7b)显示出半导体性。 6个波矢(虚线)与Γ-M平行,穿过HOT的BZ中间的Г点 石墨烯(图 7a),并打开 0.46 eV 带隙,如 DOS 所示(图 7b)。在这个滚动方向上,BZ 中间允许的波矢量从不包括狄拉克点,这导致这组纳米管中的带隙非零。能带演化揭示了图 8a 中不同半径的带隙变化。 (1,0) n HOT 石墨烯纳米管是半导电的 (n ≥ 4)。价带最大值 (VBM) 和导带最小值 (CBM) 从管 (1,0)6 靠近管 (1,0)4,然后在管 (1,0)3 中彼此交叉,半径为2.17 Å。这个交叉点正好在位于 (0.0791,0,0) 的费米能​​级上。计算出的 DOS(图 8b)在 (1,0)3 的费米能​​级上呈现 0 态,验证了半金属性。当管半径减小到 (1,0)2 时,0.848 eV 的间隙再次打开。 (1,0)2 的 CBM 和 VBM 分别位于 Γ 点和 M 点,表明存在间接带隙。 VBM 的这种变化意味着 (1,0)2 中半导体的不同起源。 (1,0) n HOT 带隙变化的进一步研究 石墨烯纳米管如图 9 所示。带隙演化作为 n 的函数 (3 ≤ n ≤ 23) 表示带隙可随管子尺寸调节。此外,带隙与管尺寸的关系不是单调的,而是呈锯齿形(图 9 黑色曲线)。 (1,0)15 处的全局最小值呈现零带隙。 (1,0)15 的半金属性通过能带结构和 DOS 得到进一步证实(图 9g)。从区域折叠方案,我们知道纳米管的能带结构是二维片的能带结构沿相应的量子化k的叠加 行 [50]。因此,半金属性表明允许的 k 中至少有一个 线(图 7a 中的虚线)在 n 处与狄拉克点(图 7a 中的红点)相交 =15.否则,如果允许k 线与狄拉克点有一段距离 (k 热门 ),纳米管中会出现带隙。此外,k 之间的这个距离 F k 线与带隙成正比,因为狄拉克锥附近的带色散是线性的 [25]。 Δk 测量 k 之间的最短距离 F k 量子数行 m .我们计算了这个距离Δk 狄拉克点之间 (k 热门 ) 和允许的 k HOT 中的行 石墨烯并将其(红线)与图 9 中的带隙(黑线)一起绘制。首先,所有允许的 k 线有一个量子数 m .当 n ≤ 7(例如图 9a),最短距离 (Δk ) 在 k 之间 热门 和第一个 k 线,k 1 ,它始终位于 Γ 点(插入图 9 中的图 (a))。在这种情况下,Δk 都是常数,因为 k 1k 热门 是与管尺寸无关的常数。但是,作为允许的 k 线在较大的纳米管中变得更密集 (7 ≤ n ≤ 17),k 2 成为最接近 k 的一个 热门 (例如图 9b)。在这种情况下,k 2 随着管半径的增加,从外部 BZ 接近狄拉克点;因此,它显示出Δk的下降 在图 9 (7 ≤ n ≤ 17)。 n =17 是一个转折点,其中 k 2 几乎与狄拉克点相交,导致距离 Δk 的局部最小值 (图 9c)。随着半径不断增加,k 2 遍历 k 热门 点并继续远离它移动到 Г 点,导致距离在 17 ≤ n 处再次增加 ≤ 24(例如,图 9d)。同时,k 3 正在接近狄拉克点。 k 3 更接近 k 热门 k 2 并开始新的距离减小 Δk n ≥ 24. 由于带隙正比于这个距离Δk [25],带隙曲线显示与Δk相同的形状 情节 (n ≥ 7)。并且发现带隙在循环中变化:k 越来越接近狄拉克点 (k 热门 ) 导致带隙下降,然后遍历狄拉克点导致局部最小值,然后远离狄拉克点导致带隙上升,最后被下一行 k 取代 m + 1 进入下一个循环。总之,带隙随管尺寸(n ≥ 7) 是 k 线随着不同的管尺寸移动,从而改变距离Δk k 之间 热门 和允许的 k 线与带隙成正比。

<图片>

(a ) HOT 的第一个 BZ 石墨烯允许 k (1,0)6 纳米管的线(虚线); (b ) (1,0)6纳米管的能带结构

<图片>

(a ) HOT 的波段演变 石墨烯纳米管 (1,0) n (n = 2、3、4、5、6、9、18); (b ) (1,0)3 纳米管的 DOS

<图片>

计算的带隙(黑线)和距离 Δk k 之间的(红线) 热门 和最近的 k 输入 (1,0) n 管。插入的图是 Γ 点附近的 BZ,允许 kk ( =1, 2, 3)(虚线)和 HOT 的费米点 石墨烯纳米管 k 热门 (红点)在管 (a ) (1,0)7, (b ) (1,0)12, (c ) (1,0)17, (d ) (1,0)23, (e ) (1,0)4 和 (f ) (1,0)3。 (g ) 管的能带结构和 DOS (1,0)15

虽然 Δk 曲线和带隙曲线在形状上有相似之处,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即Δk 图显示 n 处的变化“延迟” ≥ 7 并且变得与 3 ≤ n 处的带隙图完全不同 ≤ 7. 原因是 HOT 中的费米点 石墨烯纳米管 (k F ) 假设与 HOT 中的原始费米点具有相同的坐标 石墨烯 (k 热门 ) 在前面解释了带隙变化的部分。然而,费米点 (k F ) 在纳米管中偏离原点费米点 (k 热门 ) 在 HOT 曲率效应下的石墨烯片。因此,k F 移位 (Δk F =k F k 热门 ) 效应导致距离 Δk 之间的不匹配 和带隙。在 (0,1) n 中计算 管(图 6),k F 在 (1,0) n 管也向曲率下的对称点 X 移动到外部 BZ。因此,当最近的 k 位于 k 之间 热门 和Γ点,距离Δk 低估带隙(例如,17 ≤ n ≤ 24(图 9d)。否则,最近的 k 坐在外面 k 热门 在这一点上,它会导致对带隙的高估(例如,7 ≤ n ≤ 17(图 9b)。在小纳米管 (3 ≤ n ≤ 7),k F 大的曲率增长率下,换挡效果增强;因此,它会导致剧烈的 k F 移动并改变带隙。当半径变得小于 n =8,k 1 成为最接近 k 热门 表示常数 Δk .然而,k F 移动效果是如此强大以移动 k F k更远 1 但更接近 k 2 (图 9e)。 k F 移动效应赢得了与 k 的竞争 线移动并从那时起开始确定带隙 (n ≤ 7)。 k F 不断转移到 k 2 以高速使 k 之间的距离 F k 2 变得越来越小。因此,从 (1,0)7 到 (1,0)3,带隙减小(图 9)。最后,k F 赶上 k 2 并在 n 处穿过它 =3(图 9f)。这个 k 的交叉 与 k 一致 F 导致管 (1,0)3 中的狄拉克点产生半金属性(图 8),如前面部分所述。半径进一步减小到 n =2 在管 (1,0)2 中打开一个 0.848 eV 的间隙(图 8)。这个差距太大了,被认为是k F 转移方案,因此没有绘制在图 9 中。总之,k 之间存在竞争机制 线移动和 k F 改变带隙的确定。 k F 小管中的移位效应导致(7 ≥ n ≥ 3),而 k 大管中的线移动引线 (n ≥ 8) 其中 k F 变速效果减弱。 k 的数量 F n 处的位移估计为 0.0015 2π/Å =15 和 0.0238 2π/Å 在 n =3,因为带隙为 0 eV,其中移动的 k F 点在允许的 k 上 线。可以看出,k F 小管(管(1,0)3)的位移是大管(管(1,0)15)的15.86倍。

HOT 石墨烯中,碳原子都是三重配位的,因此第四价电子对其导电性起着关键作用。在费米能级附近计算的带分解电荷密度 ± 0.15 eV(图10)显示了狄拉克锥中电子的分布。只有 8-8 键上的电子(图 10a)有重叠,侧视图(图 10b)显示电子垂直于 HOT 分布 石墨烯片,表明狄拉克锥由 π 态组成。因此,重叠在 8-8 键上的电子(图 10a 中的放大侧视图)被认为是局部 π 态。在大纳米管中,例如 (0,1)6(图 10c),电荷密度类似于 HOT 石墨烯片显示 8-8 个键上的局部 π 键(图 10c 中的放大侧视图)。 As the radius decreases to (0,1)2, whose conductivity transforms to metal (Fig. 6), the 8–8 bonds show several deformations (Fig. 10d). Firstly, these states are no longer symmetric with respect to the tube wall. The overlapping of the π state outside the tube wall breaks apart while the π states inside keep overlapping with each other. Besides the 8–8 π bonds, new π bonds form on 4–8 in (0,1)2. These bonds are similar to the deformed 8–8 bonds:separated π states outside the tube wall and overlapping π states inside the tube wall. Every 4–8 bond connects two 8–8 bonds adjacent to it, forming a delocalized π overlapping inside the tube along the tube axis direction. The enlarged side view in Fig. 10d show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4 and 8 and 8–8 bonds as a segment of the whole delocalized bond. Therefore, the metallicity in tube (0,1)2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elocalized π overlapping in the 4–8 and 8–8 bonds along the tube axis direction which provides a pathway for the electrons to travel along the tube. When the radius keeps decreasing, the conductivity disappears and the (0,1)1 tube becomes a semimetal again (Fig. 6). Different from all the other (0,1) n tubes, the 8–8 overlapping (Fig. 10e) in nanotube (0,1)1 is totally broken up; instead, 4–8 overlapping and 4–6 overlapping plays the major role in the Dirac cones. These two bonds belong to two opposite edges in the same carbon tetragons and are arranged parallel to the tube axis. Furthermore, they are no longer π states. Based on the electronic state analysis, a σ-π hybridization takes place at the Fermi level under such a strong curvature in nanotube (0,1)1. It is verified by the charge density which shows the electron states distribute closely to the bond axis (enlarged side view in Fig. 10e). Strongly modified low-lying σ states are introduced at the Fermi level as discussed in the preceding sections (blue line in Fig. 6). Therefore, the σ-π hybrid states in the 4–8 and 4–6 bonds are considered the reason for the semimetallicity in (0,1)1, which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semimetallic tubes (0,1) n (n  ≥ 3). In another set of HOT graphene nanotubes, the band gaps show adjustability with different tube radius (Fig. 9). The charge densities also present an evolution with the tube radii in Fig. 11. The band decomposed charge density of tube (1,0)9 in Fig. 11a and b shows the localized π states overlapping in both the VBM and CBM. The VBM is contributed by π states on 6–6 bonds and 8–8 bonds (Fig. 11a). The CBM is contributed by π states on part of 4–8 and 6–8 bonds (Fig. 11b). The 4–6 bonds have no states on both of the VBM and CBM. When the (1,0) n tubes become semimetallic at some specific radii, such as n  = 15, the VBM and CBM meet with each other. Band decomposed charge density ± 0.15 eV around the Fermi level of (1,0)15 nanotube show 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s from the semiconductive tubes. More importantly, it exhibits a similar distribution to the semimetallic HOT graphene sheet and (0,1) n tubes. The localized π bond of (1,0)15 only locates on the 8–8 bonds. This redistribution of electron in (1,0) n tubes causes the conductivity change.

Band decomposed charge densities around the Fermi level of (a ) HOT graphene, (b ) the corresponding side view, and HOT graphene nanotubes (c ) (0,1)6, (d ) (0,1)2, and (e ) (0,1)1 with corresponding enlarged side views

Band decomposed charge densities at (a ) VBM, and (b ) CBM of HOT graphene nanotube (1,0)9; (c ) charge densities around the Fermi level of the HOT graphene nanotube (1,0)15 with the localized π bond in the enlarged side view

结论

A new graphene allotrope named HOT graphene is constructed by carbon hexagons, octagons, and tetragons showing Dirac cone and high Fermi velocity, which implies that the honeycomb structure is not an indispensable condition for Dirac fermions to exist. The semiconductivity of HOT graphene is dependent on the localized π bonding. A corresponding series of nanotubes is rolled up from the HOT graphene sheet and shows distinctive electronic structures depending on the topology. The set of (0,1) n (n  ≥ 3) HOT graphene nanotubes reveals a character of semimetallicity and Dirac cones that are composed by π states. A non-negligible k F shifting along the allowed k line arises under the curvature effect when the tube radius gets smaller (3 ≤ n  ≤ 5). However, the ultra-small nanotube (0,1)2 begins to deviate from the π state-based k F shifting effect showing a transformation to metallicity. Finally, an σ-π hybridization takes the place of the π states at Fermi level in nanotube (0,1)1, where a low-lying σ* band intersection appears at the Fermi level and forms a semimetallicity again. Another set of tubes (1,0) n shows various band gaps (0~ 0.51 eV), which is continuously adjustable with the tube size. The band gaps of (1,0) n (n  ≥ 3) nanotubes turn out to be determined by a competi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k line moving and the k F shifting effect. The zone-folding approximation indicates a k line moving and results in the zigzag and periodical band gap changing curve in big tubes (n  ≥ 8), while the k F shifting effect gets stronger and causes a dramatic decrease of band gaps in small tubes (7 ≥ n  ≥ 3). Zero-gap semimetallic tubes appear periodically under the competition.

数据和材料的可用性

Authors declare that the datasets used and/or analyzed during the current study are available to the readers and included in this article.

缩写

一维:

一维

2D:

二维

3D:

三维

BZ:

Brillouin zone

CBM:

导带最小值

DFT:

密度泛函理论

DOS:

态密度

GGA:

Generalized-Gradient Approximation

HOT

Hexagons, octagons, and tetragons

PBE:

Perdew-Burke-Ernzerh

VASP:

Vienna Ab 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

VBM:

价带最大值


纳米材料

  1. C++ 内存管理:新建和删除
  2. 用于优化物联网和半导体电池寿命的新型 SMU
  3. 新的 RASPBERRY PI 3 型号 B + 功能和购买
  4. 扬声器和耳机中的石墨烯
  5. 添加剂:含氟弹性体中的石墨烯纳米管有益于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汽车行业
  6. 尼龙/改性 PPE 树脂,适用于高温和潮湿条件下要求严苛的汽车应用
  7. 新机器人:经济且一流
  8. 用于超级电容器应用的石墨烯和聚合物复合材料:综述
  9. 新闻!新工厂和办公室
  10. 新的 CARC 胶粘剂性能更好,成本效益更高
  11. BS 4360 43A 级热轧
  12. 冷热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