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中国商品高关税,进口商需要立即行动
随着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战升温,很明显,争端不会以快速解决而告终。尽管如此,进口商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以保护自己免受肯定会造成的干扰。
在不久的将来,进口商将面临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高达 25% 的关税,这可能会影响数千种产品类别。从长远来看,对产品成本、质量和原产地的影响有望更加深远。
高关税正在威胁中国供应商和买家之间目前存在的基本关系。作为回应,进口商的第一个冲动可能是将采购转移到产品不受高关税影响的国家。但这种举措对全球供应链构成了巨大挑战。
跨国转换工厂需要大量时间来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并提高产量。买家花了几十年时间与中国的生产商建立关系,他们对客户的需求了如指掌。他们知道如何及时将高质量的商品推向市场。假设可以在替代位置快速建立类似的安排是不现实的。
在将生产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时,进口商和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工厂类型、运输模式和劳动环境。因此,制造交货时间肯定会增加,因为生产商试图复制过去 40 年来他们在中国依赖的大量资源。无法保证他们会找到同等的原材料来源、生产能力或训练有素的工人。在这个痛苦的调整时期,不可避免的结果将是严重的延误、更高的成本和普遍的混乱。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原因是所选国家的基础设施状况。很少有低成本地点拥有广泛的港口和道路网络,使产品进出中国变得如此容易。例如,我们最近派了一个团队去越南研究该国生产出口家具的能力。他们发现的是一个仓库,与集装箱装载点相隔半英里的泥土和碎石路。想象一下,在满足全面生产所需的规模上增加这个问题——并将其与中国多年来存在的高质量设施进行比较。
与此同时,进口商必须为采购转变所带来的监管、财务和行政问题做好准备。清单包括需要准备新的债券,确保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付更高的商品成本,并实施质量检查。
选择继续从中国采购产品的公司面临着自己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由于高关税导致成本上升。理论上,一家中国工厂可能会承诺承担额外费用以保留关键客户。但它能负担得起多久呢?当它突然宣布它不能时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类似于被告知一个社区突然关闭,让居民争先恐后地寻找新的房屋、学校、商店和其他当地设施。
答案在于采用双刃战略。一方面,进口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依赖其与中国工厂建立的良好关系,从而从中受益。另一方面,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寻找替代国家进行低成本生产。那些决定忽视 25% 关税影响的企业正在承担巨大风险,当这些成本变得无法承受时,他们可能不得不在一夜之间重新采购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进口商只是不得不适应传统的生产模式,不断寻找成本最低的国家。这是全球化情景中可预测且正常的部分。即使没有征收 25% 的惩罚性关税,中国的目标也是摆脱“最脏”的行业,以配合不断上涨的工资和新兴的中产阶级。
无论哪种方式,进口商和原始设备制造商都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为全球采购格局的变化做好准备。他们应该努力保持目前在中国的关系,同时在其他国家寻找新的关系。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在我看来,这是一条必要的道路。
Mark Laufer 是 Laufer Group International 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为全球商业提供完整的物流和服务平台。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