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e 互连纳米线网络中的大自旋相关热电效应
摘要
NiFe 合金和 NiFe/Cu 多层纳米线 (NW) 网络使用模板辅助电化学合成方法生长。 NiFe 合金 NW 网络表现出很大的热电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在当前多层 NW 结构的垂直平面几何形状中。已在多层 NiFe/Cu NW 中证明了巨磁热电 (MTP) 效应,其值在 300 K 时为 25%,在 100 K 附近达到 60%。大的自旋相关塞贝克系数为 –12.3 μ我> V/K 在室温下获得。大的MTP效应展示了一种基于NW网络控制柔性器件热电性能的磁性方法。
介绍
自旋电子材料中的热电效应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包括自旋塞贝克效应、热产生的自旋电流和热辅助自旋转移扭矩,在新兴的自旋热电子学领域得到了积极的研究 [1-7]。此外,磁性多层膜、自旋阀和隧道结(如巨磁塞贝克和磁珀尔帖效应)中磁阻效应的热电类似物也特别令人感兴趣,因为它们可用于实现热流和热电的磁控制。从电子电路中回收废热的电压 [3, 8-13]。通过使用外部磁场适当修改多层的磁化配置实现的大的自旋相关热电效应利用了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电子的塞贝克系数显着不同的事实。塞贝克系数的这种差异归因于过渡铁磁 (FM) 金属中的 d 带交换分裂,正如先前对稀磁合金进行的工作所表明的那样 [14, 15]。在考虑珀尔帖效应时,这意味着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电子携带的热量不同。最近证明,通过电化学沉积在 3D 纳米多孔聚合物主体膜中制造的互连磁性纳米线 (NW) 网络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途径,可以以多种形式制造轻质、坚固、灵活和可塑形的自旋热电子器件,以满足电、热的关键要求。和机械稳定性 [16, 17]。此外,由于其工程简单、多功能和低成本,电化学合成是一种用不同金属制造多组分纳米线的有效方法[18-20]。在这种厘米级纳米线网络中,电连接对于允许电荷流过整个样本大小至关重要。基于纳米线的系统克服了在金属纳米柱和磁性隧道结 [3, 9, 10, 12] 中获得的结果缺乏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的问题,这主要归因于纳米级样品之间的热接触电阻与热产生温度梯度的浴槽。 3D 纳米线网络有望用于柔性热电发电机,表现出极大的磁调制热电功率因数。传统的热电模块由耦合的 n 型和 p 型热电材料或腿组成。虽然最初的工作集中在由 Co/Cu 和 CoNi/Cu 多层膜制成的 n 型 NW 系统 [16, 17],但最近表明,稀释的 NiCr 合金有望用于制造基于 p 型纳米线的热电腿 [16, 17]。 21]。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报告了在基于互连 Ni、NiFe 合金和 Ni80Fe20/Cu 多层 NW 网络的其他 n 型热电膜上获得的实验结果。镍铁是一种重要的软磁材料,广泛用于磁性数据存储技术。具有优化样品成分的 NiFe 合金在接近室温时也表现出较大的热功率。此外,NiFe/Cu 多层膜是众所周知的巨磁阻 (GMR) 系统 [22]。 GMR 的物理起源是磁性多层膜中多数和少数自旋电子的不同传导特性。通过磁热功率测量并利用这些多层 NW 网络的分支纳米线结构允许在垂直于平面 (CPP) 几何形状的电流中进行电测量这一事实,获得了坡莫合金 (Ni80Fe20) 中自旋相关塞贝克系数的精确确定.
实验方法
通过暴露 22- μ 制备了具有互连孔的聚碳酸酯 (PC) 多孔膜 m 厚的 PC 薄膜经过两步辐照工艺 [23, 24]。膜的拓扑结构是通过将膜以 -25 ∘ 的两个固定角度暴露于第一辐射步骤来定义的 和 +25 ∘ 相对于胶片平面的法线轴。旋转PC膜后,在平面内旋转90° ∘ ,第二个辐照步骤以相同的固定角度辐照通量进行,最终形成 3D 纳米通道网络。然后,按照先前报道的方案 [25] 对潜在轨迹进行化学蚀刻,以获得具有 80 nm 直径和 3% 体积孔隙率的 3D 多孔膜。接下来,使用具有金属 Cr (3 nm)/Au (400 nm) 双层的电子束蒸发器将 PC 模板涂覆在一侧,以在电化学沉积过程中用作阴极。 NW 网络部分填充了 3D 多孔 PC 膜。在室温下使用硫酸盐浴成功地生长出具有受控成分且 Fe 含量低于 40% 的 NiFe 合金纳米线,并在不同电位下沉积 [26]。此外,电沉积 Py(坡莫合金,Ni80Fe20)/Cu 多层纳米线由含 Ni 2+ 的单一硫酸盐浴制成 , 铁 2+ , 和 Cu 2+ 离子通过使用脉冲电沉积技术,如参考文献中所述。 [27]。按照别处描述的程序 [18],每种金属的沉积速率由孔隙填充时间确定。双层的厚度设置为 10 nm,Py 和 Cu 层的厚度大致相同。根据能量色散 X 射线分析 (EDX) 的评估,坡莫合金中铜杂质的含量非常有限(小于 5%)。先前使用 X 射线衍射和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通过电沉积在纳米孔中生长的单根 NiFe 和 NiFe/Cu 纳米线的微观结构 [28]。图 1a 说明了基于互连纳米线网络的自旋热电子器件薄膜的灵活性。该薄膜可以很容易地扭曲而不会损坏其电气特性。使用二氯甲烷对 PC 模板的化学溶解导致互连的金属自立结构(图 1a 的插图),忠实地复制了 3D 多孔模板。为了进行电和热电传输测量,通过等离子体蚀刻局部去除阴极以创建适用于电测量的双探针设计,如图 1b、c [16、29、30] 所示。在这种配置中,电流从金属阴极的未蚀刻部分直接注入到分支的 CNW 结构(约 1 厘米长),其中电触点由银漆直接制成,并通过 20- μ 由于 CNW 的高度电气连通性,m 厚的 NW 网络。此外,由于电流和热电流的流动沿纳米线段受到限制,因此在多层结构的情况下,电流垂直于层的平面流动。制备的样品的典型电阻值在几十欧姆的范围内。对于每个样本,输入功率保持在 0.1 μ 以下 W避免自热,在其欧姆电阻范围内测量电阻,分辨率为10 5 .热流由电阻元件和热电电压 Δ 产生 V 由温差Δ产生 T 在两个金属电极之间。电压引线由细 Chromel P 线制成,并使用 NIST ITS-90 热电偶数据库中 Chromel P 绝对热电势的推荐值减去引线对测量热电功率的贡献。温度梯度用小直径 E 型差动热电偶监测。测量中使用了典型的 1 K 温差。对于磁阻 (MR) 和磁热电 (MTP) 测量,沿 NW 网络薄膜的面外 (OOP) 和面内 (IP) 方向施加外部磁场(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热电测量)和修正系数在附加文件 1).
<图片>结果和讨论
含有 20%、30% 和 40% Fe 的纯 Ni 和 NiFe 合金 NW 网络在室温 (RT) 下的绝对热电功率如图 2a 所示。热电势随着 Fe 含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达到 –20 μ 之间的值 纯镍的 V/K 约为 –45 μ Ni60Fe40 的 V/K。图 2a 中的误差线是由于与电镀过程相关的合金成分的不确定性。这些结果与在块状 NiFe 合金上获得的实验数据非常吻合 [31]。因此,与纯铁磁金属如 Co 和热电偶材料如康铜 (Cu55Ni45:S ≈ -38 μ V/K)。我们还注意到 Py NWs (S ≈ -37 μ V/K) 与文献 [32, 33] 中报道的体积值非常相似。图 2 的图 b 和 c 显示了在 IP 和 OOP 方向上施加场的 Ni 和 Py NW 网络的电阻和热功率的 RT 磁场依赖性。 Py 和 Ni NW 样品的电阻和热电势在两个方向上显示出相同的磁场依赖性。 R (H ) 曲线与各向异性磁阻效应很好地对应,这是由于过渡铁磁金属中自旋轨道散射的各向异性。随着磁化方向和电流方向之间的角度增加,这种效应导致电阻率降低。实际上,沿 NW 段的电流受到限制,IP 方向的饱和磁化强度使平均角度为 ±65 ∘ 与电流。相比之下,当在 OOP 方向上磁化饱和时,磁化与电流之间的平均角度要小得多(±25 ∘ )。因此,当沿 IP 方向施加磁场时,外加磁场中电阻的降低会增强。显然,在这种 NW 网络中无法实现磁化和电流之间的垂直配置所预期的较低电阻状态。观察到热电势的绝对值随着 Ni 和 NiFe 合金 NW 网络中横向磁场的增加而增加,这也与先前对单个 NW 进行的研究非常吻合 [34]。图 2d 显示了在 RT 上评估的纯 Ni 和 NiFe 合金 NW 网络在 IP 方向上的磁阻和磁热功率的大小。在这里,MR 和 MTP 比率定义为 MR =(R (H =0)-R (H sat))/R (H =0) 和 MTP =(S (H =0)-S (H sat))/S (H =0),带有 R (H sat) 和 S (H sat) H 处的电阻和热电势 =10 kOe,分别。对于 NiFe 合金样品,MTP 比值与 MR 比值相当或更小 (Py)。相对于 Py NW 网络的相应 MR 比,这种更小的 MTP 比值与在 Py 薄膜上进行的测量一致 [35]。相比之下,Ni NW 网络表现出的 MTP 效应为 –5%,远大于 1.5% 的 MR 比率。该结果与先前对单个 Ni NW 进行的测量非常一致,显示出 MTP 效应的相同增强 [34]。值得注意的是,对于 Ni 薄膜,观察到的塞贝克系数的各向异性与各向异性 MR(~1.5%)的幅度大致相同[35]。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这种意外增强的镍纳米线 MTP。
<图片>结论
总之,通过电沉积到 3D 多孔聚合物模板中,大规模合成了均匀的 Ni、NiFe 合金和 Py/Cu 多层纳米线网络。我们发现与 MR 相比,Ni NW 的 MTP 出乎意料地高出 5%(~1.5%)。 NiFe 合金纳米线网络显示出很大的热电势,高达约 – 45 μ Ni60Fe40 在室温下的 V/K。 Py/Cu NWs 在当前垂直于平面的几何形状中表现出巨磁阻和磁热电效应,在低温下超过 50%。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自旋相关塞贝克系数 –12.3 μ 室温下的 V/K,大于先前在金属磁性多层膜上报告的值。由于易于通过电沉积制造几何工程磁性纳米线和多层,以及它们优异的电和热电性能,这些 3D NW 网络显示出用作极轻和灵活的自旋热电子器件的巨大潜力。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和转换电子设备中产生的废热能量来应用这种效果,或者反过来为电子设备提供主动冷却解决方案。
数据和材料的可用性
当前研究中使用和/或分析的数据集可根据合理要求向相应作者索取。
纳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