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纳米孔型和纳米柱型图案化金属电极的比较
摘要
纳米孔型和纳米柱型图案化金属电极 (PME) 均已被引入有机太阳能电池 (OSC) 中,以通过实验提高器件性能,但很少有研究解决它们之间的异同。在这项理论工作中,我们系统地比较了纳米孔型和纳米柱型 PME 对基于混合腔共振的 OSC 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每个 PME 的几何参数,我们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即不同优化 PME 的有源层的综合吸收效率几乎相同(均等于 82.4%),比平面控制的吸收效率高 9.9%。尽管两种不同优化器件的吸收增强光谱也相似,但在相应增强峰处的光俘获机制却截然不同。综合来看,建议将纳米柱型 PME 应用于本系统,因为其优化设计具有适中的填充率,比其对应物更容易制造。这项工作有助于开发高效的OSC。
背景
通过亚波长金属纳米结构对光进行操纵 [1] 是将太阳能收集到具有薄活性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OSC) 中的有效方法 [2,3,4,5]。除了将化学合成的金属纳米粒子掺杂到 OSC 中 [3, 5],用一些亚波长图案直接图案化金属电极也很流行,即形成图案化金属电极 (PME) [6]。据报道,PME 不仅可以基于等离子体和光子模式的混合激发来增强活性层中的光吸收 [7,8,9,10],而且还可以带来积极的电学和形态学效应 [11, 12,13,14,15],使得薄膜光伏器件的整体性能得到显着提升。
基于双光束干涉技术 [20] 可以轻松制造具有一维阵列图案 [8, 9, 14,15,16,17,18,19](即 2D PME)的 PME;然而,OSC 中的吸收增强对极化敏感,因为等离子体模式不能在横电 (TE) 极化入射下被激发 [10]。具有二维 (2D) 阵列图案的 PME(即 3D PME)可以不敏感地提高光收集效率偏振,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14, 21,22,23,24,25,26, 27、28、29、30、31]。大多数用作背接触的 3D PME 是不透明的。如果 PME 用作前触点,则它必须是半透明的,通过波纹薄膜 [14, 21] 或带有通孔的薄膜 [22, 25] 实现。除了一些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电极,例如集成的纳米柱-纳米井 PME [31],不透明的 3D PME 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用一些孤立的纳米孔 [26, 27] 修饰金属电极的表面,这些纳米孔在真正的 OSC 中填充有机材料。换句话说,接触 PME 的有机材料是纳米柱的形式。通过首先用一些纳米柱压印活性层,然后热蒸发接触膜,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这种 PME。通过纳米压印技术,李等人。已经证明,纳米孔型 3D PME 可以将功率转换效率 (PCE) 提高 24.6%(相对于平面电极),远优于 2D PME [26]。纳米孔型 PME 也可以由基于胶体自组装技术的聚苯乙烯 (PS) 纳米球模板制成 [27]。另一种类型的不透明 3D PME 是在连续金属膜 [23, 24, 28,29,30] 上装饰一些孤立的金属纳米柱,这正是纳米孔的逆结构。 Le 理论上预测,具有二维 Ag 纳米柱阵列的金属光栅在增强薄有源层中的吸收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24]。我们还从理论上分析了压印有六边形阵列的金属纳米圆柱体的背面接触对薄 OSC 器件吸收的影响 [28]。如果压印模具选择得当,活性层会留下一些纳米孔,然后接下来的蒸发会使金属触点突出到活性层中(即形成金属纳米柱)[29, 30]。周等人。表明纳米柱 PME 可以将 OSC 的 PCE 提高 9.33%,并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性能。在基于量子点的太阳能电池中也见证了纳米柱型 PME 的成功应用 [30]。众所周知,金属表面的纳米孔激发了与负载在连续金属膜上的金属纳米柱不同的等离子体共振。虽然这两种类型的不透明 PME 经常应用于 OSC,但从比较的角度来看,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来解决它们的优缺点。因此,探索PMEs的这两种策略在OSCs中的工作方式有何不同,以及理论上哪一种更有效地将光捕获到有源层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构建了模型来模拟应用于聚[(4,4'-双(2-乙基己基)二噻吩并[3,2-b:2',3'-d]silole)-2的两种不同的PMEs ,6-二基-alt-(2,1,3-苯并噻二唑)-4,7-二基] (PSBTBT) 和 [6,6]-苯基-C71-丁酸甲酯 (PC71BM) 基于 OSC。在金属电极中带有纳米孔的器件称为器件 A,带有金属纳米柱型 PME 的器件称为器件 B。根据我们的系统优化,发现两种类型的 PME 都可以产生 9.9% 的吸收增强。由于等离子体和光子模式混合的激发,活性层相对于平面电极。然而,它们的最佳几何参数完全不同,它们的吸收增强机制也各不相同。我们的工作为PMEs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也为高效OSCs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方法
图 1 显示了具有不同 PME 配置文件(设备 A 和设备 B)的 OSC 的配置以及具有平面金属电极的控制。为清楚起见,3D PME 图也包含在相应设备的下方。为简单起见,我们考虑以方形晶格排列的孤立纳米孔/纳米柱。定义,在横截面视图中,PME 具有突出的金属区域,宽度为 D A(或 D B) 和高度 h A (或 h B) 在设备 A(或设备 B)中。 p A (或 p B)为器件A(或器件B)中阵列图案的周期性,填充率f A (f B) 横截面处的突出金属定义为 D A/p A(或 D B/p B)。所研究的 OSC 的架构是 ITO/PEDOT:PSS/PSBTBT:PC71BM/Ag。作为透明导电阳极的顶部 ITO 层的厚度为 100 纳米。相邻的平面 PEDOT:PSS 作为空穴传输层,厚度为 20 纳米。有源层由 PSBTBT:PC71BM 制成,而不是 P3HT:PCBM 或 PTB7:PCBM,因为它的吸收波长范围很宽(从 350 到 900 nm),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能。此外,使用 PSBTBT:PC71BM 作为活性混合物的计算结果可以清楚地显示当其他活性混合物具有吸收截止时,PMEs 在长波长范围内诱导吸收增强的潜力。有源层的厚度为 t ,其底面遵循 PME 的模式。在PMEs的优化过程中,t 固定为 85 nm,由于 Fabry-Pérot (FP) 腔共振,相同有源层厚度的平面控制器件会产生第一个吸收峰。阴极由银制成,因为与铝和铜相比,它可以激发更强的等离子体模式。此外,使用 Ag PMEs,激发等离子体模式的波长范围比使用由金制成的 PMEs 的波长范围更广。光学模拟中忽略了通常位于有源层和阴极膜之间的薄电子提取层。
<图片>具有纳米孔型 PME (a ) 和纳米柱型 PME (b ) 以及控制 (c )。在横截面上,两个 PME 都有一个突出的金属区域,宽度为 D , h 的高度 , 和 p 的周期性 . A 和 B 的下标分别代表具有纳米孔型和纳米柱型 PME 的器件。纳米孔/纳米柱型 PME 的 3D 图如下所示。
图>所提出的 OSC 是通过有限差分时域 (FDTD) 方法在理论上进行研究的,该方法已通过重复 [32] 中的工作得到验证。所有模拟都是在沿 x 应用周期性边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 -axis 和 y 轴和完美匹配层 (PML) 边界应用于顶面和底面。光从顶部 ITO 侧以 TM(或 TE)偏振照射,其具有沿 x 的电分量 -axis(或 y -轴)。与波长相关的折射率 (n ) 的 PSBTBT:PC71BM 来自 [33]。本工作中使用的材料的其他折射率是从 [18] 和 [19] 中提取的。有源层的吸收效率(η ) 和综合吸收效率 (η I)(在 350 到 850 nm 之间的波长范围内由 AM1.5G 光谱加权)计算。
结果与讨论
图 2a、b 显示了 η 的映射 I 分别为设备 A 和设备 B 在垂直入射下具有不同的光栅高度和填充率。这里,PME 图案的周期性固定为 350 nm,这是一个优化值,如图 5c、d 所示。据观察,任一设备的性能取决于 h 和 f .对于设备 A,优选具有小填充率的浅金属脊,而对于设备 B,具有中等填充率的高金属脊可产生优化的性能。具体来说,优化后的η I 在 h 达到 A =45 nm 和 f 对于设备 A(即 A 点,如图 2a 所示)和 h,A =0.1 B =65 nm 和 f 对于设备 B,B =0.3(即 B 点,如图 2b 所示)。有趣的是发现优化后的 η 两个不同设备的 I 相同(均等于 82.4%),相对于对照(75.0%)提高了 9.9%,尽管在设备 A(或设备 B)中使用的活性材料较少。注意到优化的器件 A 的填充率相对较低,对应于 35 nm 宽度的光栅脊,导致制造难度很高,而优化的器件 B 的填充率为 0.3(即 D我> B =105 nm) 可以通过纳米压印技术轻松处理 [17, 29]。在图 2a、b 中,积分效率等于平面控制(75.0%)的等高线也用虚线表示以进行比较。在虚线下方,η I 大于控制,反之亦然。在这里,可以看出 η 改进的区域 图 2b 中的 I 比图 2a 中的 I 大很多,反映器件 B 对几何参数的敏感度低于器件 A,这是纳米柱型 PME 的另一个优点。
<图片> 图片>有源层中的积分吸收效率图 (η I) 与设备 A 中阵列图案的填充和高度 (a ) 和设备 B (b ) 当 p A (或 p B) =350 nm。在表示的点 A(用 f A =0.1 和 h A =45 纳米)和 B 点(带有 f B =0.3 和 h B =65 nm),设备 A 和设备 B 分别产生最佳的 η 一、虚线为平面控制积分吸收效率等高线
图>还注意到优化的器件 A 中的光栅比优化的器件 B 中的光栅浅一点。众所周知,随着光栅高度的增加,等离子体模式会变得更强。然而,它也带来了活性材料体积的减小。当 η 我被最大化了。然而,由于金属的横截面积突出在xy 优化设备 A 的平面大约是优化设备 B 的平面的四倍,以相同的措施增加光栅高度可能会导致设备 A 中活性材料的体积比设备 B 中的减少更多。这可能是因为 Device A 的最佳高度小于 Device B 的原因。我们的计算还表明,当优化的 Device A 的光栅高度增加到 65 nm 时,短波长范围(<600 nm)的吸收衰减显然(未显示)由于活性材料的体积明显减少,而对于器件 B,降低 h B 从 65 到 45 nm 在研究的波长范围内产生的吸收衰减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活性材料的体积变化非常小。
图 3a、b 分别显示了最佳设备 A 和设备 B 的吸收光谱。为了比较,控制装置的吸收光谱也由虚线绘制。从图 3b 中可以看出,吸收效率 (η ) 的设备 B 大于在整个波长范围内的控制。但是对于图 3a 中所示的设备 A,在 650 nm 附近的波长范围内的吸收会降低;积分吸收效率与器件 B 一样高的原因是由于在短于 550 nm 的波长范围内吸收相对较大。为了阐明观察到的吸收增强的物理起源,我们计算了两个优化设备相对于控制设备的相对吸收变化(Δη ) (η /η 控制 - 1) 在研究的波长范围内,如图 3c、d 所示。同样,两种优化器件的吸收增强因子光谱显示出相似性。
<图片>一 设备 A (a ) 和设备 B (b ) 相对于平面控件(虚线)。装置 A 的相对吸收变化光谱 (c ) 和设备 B (d )。 c 中标记了五个增强峰 与 λ 1A =830 纳米,λ 2A =724 nm,λ 3A =470 nm,λ 4A =440 nm,并且 λ 5A =416 nm,其他五个标记在d 与 λ 1B =832 nm,λ 2B =720 nm,λ 3B =510 nm,λ 4B =498 nm,并且 λ 5B =468 nm。设备 A 和设备 B 是产生最佳 η 的设备 图 2 中的 I
图>在活性材料的吸收带边缘,有一个明显的增强峰,Δη 远大于 1 [即 λ 1A =832 纳米(或 λ 1B =830 nm) 与 ∆η =222%(或 219%)如标记]。当波长变短时,出现另一个次要的增强峰[即λ 2A =720 纳米(或 λ 2B =724 nm) 与 ∆η =4%(或 10%)如标记]。图 4a、b 显示了 λ 处不同横截面的电和磁分布图(在 TM 极化下) 1A 和 λ 2A,分别。来自 |E 的地图 |在 z =h A(图 4a、b 中 i 的子图),可以明显看出类似偶极子的局域等离子体共振 (LPR) 沿 y 被激发 -轴在 λ 1A 和沿 x -轴在 λ 2A,分别。虽然入射偏振是沿着 x -axis,我们见证了 λ 处的偶极子 LPR 1A 沿 y 极化 -axis 因为这样的 3D 结构可以将电场散射到 y -轴。来自 |H 的地图 |在 y =p A/2(图 4a、b 中 iii 的子图),我们看到传播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SPP) 在 z 平面的金属/电介质界面处被激发 =h A,由于来自纳米孔边界的反射而被困在金属突出脊的顶部。然而,|H 的陷获模式 |这两个峰的共振具有不同的阶数。可以看出,在 λ 1A,|H | z 处的字段 =h A(图 4a 中 ii 的子图)沿 x 有两个节点(幅度最小) -axis 和沿 y 的一个节点 -axis, 而在 λ 在图 2A 中,沿着 x- 只有一个节点 和 y - 轴(图 4b 中 ii 的子图)。受传播 SPP 的影响,|E |在 λ 图 1A 在 x 处显示出围绕纳米孔边缘的分裂 =0,这是从标准偶极子状轮廓扭曲的。在 λ 处注明 2A, |E |纳米孔内部非常强,因为在 z 平面的金属/电介质界面处传播的 SPP 的激发 =0(即纳米孔的底部)提出了|E的相长干涉图 |在活动层中(未显示)。对于器件 B,在 λ 处不同截面的 TM 极化下的电和磁分布图 1B 和 λ 图2B也分别显示在图4c、d中。它是从 |E |在 z 映射 =h B(图 4c、d 中 i 的子图),对于 λ 1B 或 λ 如图 2B 所示,类似偶极子的 LPR 沿 x 被激发 -axis,但还有一个额外的亮点以 (x =0, y =± p B/2) 发生在 λ 2B。产生|E这个额外亮点的原因 |在 λ 2B类似于强|E | λ处的纳米孔内部 2A。在这里,传播的 SPP 在纳米柱底部(在 z =0) 可以在 |H 中看到 | y 处的地图 =p B/2(图 4c、d 中 iii 的子图),导致 |H 的干扰节点 |具有最小幅度(即|E 的相长干涉区域 |) 距纳米孔底部一定距离。 |E 的相长干涉图样 |在 z 平面上观察时显示为亮点 =h B 和 z =± p λ 峰值处的 B/2(未显示) 2B。不同的是,在 λ 如图 1B 所示,传播中的 SPP 被强困在 z 平面 =0 沿 x 形成两个节点 -axis(如 |H 中所示 | y 处的地图 =p 图 4c 中的 B/2),它与在金属纳米柱顶面激发的传播 SPP 强耦合(如图 |H | z 处的地图 =h B)(图 4c、d 中 ii 的子图)。尽管在 λ 处的金属纳米柱顶面也激发了传播的 SPP 在图 2B 中,其幅度比 λ 处的幅度要低得多 1B 在 z 平面 =0. 综上所述,在前面研究的器件 A 的两个峰和器件 B 的两个峰处,偶极子状 LPR 和传播的 SPP 之间的杂交负责将光捕获到 OSC 器件中。
<图片>TM极化下λ峰不同截面的场图 1A (a ), λ 2A (b ), λ 1B (c ), 和 λ 2B (d )。第一行 |E |在 z =h A 或 h B,中间行 |H |在 z =h A 或 h B, 和底行 |H |在 y =p A/2 或 p 乙/2。峰值如图 3 所示
图>从图 3c、d 所示的增强光谱中可以看出,在短于 600 nm 的波长范围内,存在具有多个峰值的宽阔增强凸起。如果 PME 图案的周期性降低,则多个峰消失,而仅保留宽的增强凸起。因此,在研究短波长范围内吸收峰的场分布之前,PME 模式的周期性的影响 (p A 或 p B) 对吸收性能进行了研究,器件 A(或器件 B)的 PME 的光栅高度和填充率与相应的优化设计相同。图 5a、b 分别显示了设备 A 和设备 B 在调谐周期处的吸收光谱。发现,对于每个器件,由于局部谐振模式(例如,本文中介绍的偶极状 LPR 和传播 SPP 之间的混合),会产生多个对光栅动量不敏感的直线吸收带。这正是在短于 600 nm 的波长处观察到的宽增强峰的起源。同时,也有一些弯曲的吸收带对形成的光栅动量敏感,尤其是当周期性变大时。这些弯曲的吸收带是由于 SPP 模式的传播常数与 2D 光栅的倒易矢量之间的相位匹配而产生的,这是有道理的(这里,入射光子在垂直入射时没有面内动量)。入射波长越长,某种SPP模式的传播常数越小,相应地光栅周期越大,以产生较小的倒易矢量进行相位匹配。当弯曲的吸收带与直带交叉时,会发生模式分裂,导致具有多个峰的宽增强凸起。积分吸收效率在 p 处最佳 A (或 p B) =350 nm,当局域谐振模式仅在设备 A(或设备 B)的短波长范围内与弯曲表面模式混合时,如图 5c(或图 5d)所示。在偏离垂直入射时,表面模式随入射角移动以满足相位匹配条件(未显示),尽管我们的研究反映了 TM 或 TE 偏振下的积分吸收效率对于两种器件几乎都是角度不敏感的,如如图 5e、f 所示。
<图片>一 , b 当器件 A (a ) 和设备 B (b )。活性层中的积分吸收效率(η I) 与设备 A (c ) 和设备 B (d ) 虚线表示 η I为控制装置。 η I与入射角θ 在 TM 或 TE 极化下,最佳设备 A (e ) 和设备 B (f )
图>在这里,我们研究了每个器件在短波长范围内的三个选定增强峰的场分布,即 λ 3A =470 nm,λ 4A =440 nm,并且 λ 5A =416 nm,如图 3c 和 λ 所示 3B =510 nm,λ 4B =498 nm,并且 λ 5B =468 nm,如图 3d 所示。图 6a 显示了最佳器件 A 三个峰不同截面处的场图(在 TM 极化下)。 E |在 z 映射 =h A)(图 6a 中 i-iii 的子图)以及被困在金属突出脊表面的传播 SPP(从 |H |在 z 映射 =h A)(图 6a 中 iv-vi 的子图)。在这里,我们看到在金属脊表面传播的 SPPs 只有一个节点沿着 x -axis 但没有沿 y 的节点 -轴在 λ 3A,λ 4A 和 λ 5A,与λ的情况不同 1A 和 λ 2A。 λ 处共振之间的差异 3A,λ 4A 和 λ 5A 可以清楚地发现在 |H |在 z 映射 =0(图 6a 中 vii-ix 的子图)。纳米孔底部传播 SPP 的包络 (z =0) 看起来像 λ 处的一个环 如图 3A 所示,而椭圆棒的长轴指向 y -轴在 λ 5A 和一个环加上两个椭圆棒,长轴沿着 y -轴在 λ 4A。图 6b 显示了 λ 处不同截面的场图(在 TM 偏振下) 3B、λ 4B 和 λ 最佳装置 B 的图 5B。在所有峰值处,偶极状 LPR 在金属纳米柱的顶面被激发,如 |E 所示 |在 z 映射 =h B(图 6b 中 i-iii 的子图)。此外,在金属纳米柱顶面传播的 SPP(如 |H |在 z 映射 =h B)(图 6b 中 iv-vi 的子图)在 λ 处相似 3B、λ 4B 和 λ 5B。除了纳米柱内部有一个亮点外,在纳米柱的边界处λ处也产生了一个亮环 3B、λ 4B 和 λ 5B,与λ的情况不同 1B 和 λ 2B。与设备 A 类似,λ 的峰值之间的差异 3B、λ 4B 和 λ 设备 B 的图 5B 也位于 z 平面金属/电介质界面处的传播 SPP 的包络上 =0(图 6b 中 vii-ix 的子图)。对于这两种器件,正是 PME 底部不同传播 SPP 模式的激发导致短波长范围内的宽增强凸点与多个微小峰值叠加。
<图片>TM极化下λ峰不同截面的场图 3A,λ 4A 和 λ 5A (a ) 和 λ 3B、λ 4B 和 λ 5B (b )。第一行 |E |在 z =h A 或 h B,中间行 |H |在 z =h A 或 h B, 和底行 |H |在 z =0. 峰值如图 3 所示
图>结论
总之,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系统地研究了基于纳米孔型和纳米柱型图案化金属电极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已经证明,如果采用最佳设计,两种基于图案化金属电极的有机太阳能电池都可以优于平面控制,并在有源层中增强光捕获效果。两种最佳图案化金属电极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研究波长范围内的综合吸收效率大致相同(82.4%),与对照组相比,增强因子提高了 9.9%。假设具有两种图案金属电极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活性层厚度与对照(由于腔共振产生第一个吸收峰)相同,具有图案金属电极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保持平面控制装置的载流子传输特性,但具有增强的吸收和较少的活性材料。通过分析增强峰处的场分布,也阐明了两种不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改进的光捕获效应。纳米孔型图案化金属电极可以激发类似偶极子的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和传播的表面等离子体极化子,它们位于金属脊的顶部。纳米柱型图案化金属电极还可以激发位于金属纳米柱顶部的偶极子状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和传播表面等离子体极化子。此外,图案化金属电极底部的光栅耦合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模式也被激发,在短于 600 nm 的波长范围内产生叠加在宽增强凸块上的多个峰。当局域共振模式仅在短波长范围内与弯曲表面模式混合时,积分吸收效率以 350 nm 的周期性进行优化。综合来看,纳米柱型图案化金属电极被建议应用于目前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系统,因为其优化设计具有适中的填充率,比其对应物更容易加工。该研究有望为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做出贡献。
纳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