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浓度铜:银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开发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抗生素耐药细菌的杀菌剂,通过分子对接研究进行评估
摘要
本研究涉及评估 Cu:Ag 双金属纳米粒子中不同浓度的 Ag 的影响,该纳米粒子被开发用作一种有前途的抗菌剂来对抗抗生素耐药细菌。在这里,合成了在固定量的 Cu 中具有各种浓度比(2.5、5.0、7.5 和 10 重量%)的 Cu:Ag 双金属纳米粒子,标记为 1:0.025、1:0.050、1:0.075 和 1:0.1采用共沉淀法,以氢氧化铵和去离子水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封端剂,硼氢化钠和抗坏血酸为还原剂。这些配制的产品通过多种技术进行了表征。 XRD 证实相纯度并检测到属于 Cu 和 Ag 相的不同 fcc 结构的存在。 FTIR 光谱证实了对应于各种官能团的振动模式的存在,并记录了双金属发出的特征峰。紫外-可见光谱显示带隙随着银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SEM 和 HR-TEM 显微照片揭示了具有小规模和大规模团聚的 Ag 掺杂 Cu 双金属的球形形态。样品表现出不同的尺寸和层间距。合成的 Cu:Ag 双金属 NPs 的杀菌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不同浓度的银掺杂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区记录 (金黄色葡萄球菌 ),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 和鲍曼不动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 范围分别为 (0.85–2.8 mm)、(0.55–1.95 mm) 和 (0.65–1.85 mm)。从广义上讲,与革兰氏阴性菌相比,发现 Cu:Ag 双金属 NPs 对革兰氏阳性菌更有效。对β进行Ag-Cu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分子对接研究 -内酰胺酶,它是来自 S. 的细胞壁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合分数:- 4.981 kcal/mol)和 A。鲍米尼 (结合分数:- 4.013 kcal/mol)。类似地,针对属于来自A的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的FabI的结合相互作用分析。鲍米尼 (结合分数:- 3.385 kcal/mol)和 S。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合分数:- 3.012 kcal/mol)以及来自 E 的 FabH。大肠杆菌 进行(结合评分:- 4.372 kcal/mol)。这些理论计算表明 Cu-Ag 双金属 NPs 可能是所选酶的抑制剂。表明探索这些材料的体外抑制潜力可能为抗生素发现开辟新的途径。
介绍
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组成的各种微生物存在于地球及其环境中。这些物种会导致医疗设备、保健商品、加工食品、水净化系统和家庭卫生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出现并发症 [1, 2]。医生通常使用抗生素来杀死导致人类和动物疾病的细菌。频繁使用抗生素的缺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抗生素还有助于减少体内存在的“好”细菌的数量,这些细菌可以对抗感染。由耐抗生素细菌引起的感染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关注的一个主要原因。在这方面,已鉴定出许多细菌具有耐药性 [3,4,5,6,7]。正在开展新的努力来解决耐药细菌的问题,并用更有效的补充疗法替代当前的抗微生物药物。在这方面,纳米技术为纳米材料的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即,Ag、Cu、CuO、TiO2、SiO2、MgO 和 ZnO),以对抗数量不断增加的抗菌素-耐药微生物。其中,Cu和Ag NPs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抗菌性能[8,9,10,11,12]。
近年来,双金属纳米颗粒已被开发并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各种应用。含有铜 (Cu) 和银 (Ag) 的双金属 NPs 具有高比例的表面原子和大的比表面积已被广泛研究 [13]。这些双金属 NP 因其增强的化学、光学、催化、生物、等离子体,尤其是抗菌特性而备受关注 [14,15,16,17,18,19,20]。 Ag 离子可以在 800 到 1000°C 的大气条件下被乙醇还原以获得银 NPs [21, 22]。银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抗菌功效,因此被用于生产防晒霜和水处理[23]。 Cu NPs是通过在乙二醇中在微波辐射下用肼还原硫酸铜制备的,也可用作抗菌剂[24,25,26]。
Cu 和 Ag 等金属单独不具有良好的光学、催化和结构特性,不能转化为双金属。另一方面,结合这两种金属 (Cu:Ag) 提供了新的机会来调整所得产品的结构和形态,以满足所需的应用。基于其最终结构,例如核壳结构、哑铃结构、双界面结构、随机混合结构或花形结构,双金属纳米颗粒可以表现出一系列的抗菌活性 [27,28,29,30 ,31]。合成双金属纳米颗粒的方法有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还原法、微乳液法和多元醇法[32,33,34,35,36,37]。
本研究以氢氧化铵和去离子水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封端剂,硼氢化钠和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Cu:Ag双金属纳米颗粒。制备了四种不同浓度的样品。随着制备的双金属纳米颗粒中银浓度的增加,样品对细菌鲍曼不动杆菌的活性增强 这会导致发烧和恶心。合成的材料在快速生长过程中呈现红色,表明抗菌活性随着双金属 NP 中 Ag 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此外,使用分子对接研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预测,以确定 Cu:Ag 双金属 NPs 对 β 的相互作用模式 -细胞壁生物合成途径的内酰胺酶以及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的FabI和FabH酶。
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水热途径在Cu:Ag双金属纳米粒子中合成不同浓度的Ag,研究抗菌剂对抗生素耐药菌的作用。
材料
氯化铜 (II) (CuCl2 0.2H2O, 98.9%) 和硝酸银 (AgNO3) 作为前驱体,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平均分子量为 40,000)作为封端剂,硼氢化钠(NaBH4,99.9%)和 L-本研究使用抗坏血酸(C6H8O6,99.0%)作为还原剂,氢氧化铵(NH4OH)购自美国Sigma Aldrich。
双金属Cu:Ag NPs的合成
双金属 Cu:Ag NPs 使用共沉淀法制备,如图 1 所示。在去离子水中,加入 1.25 g PVP 和 0.5 g 抗坏血酸,并在 100 °C 下剧烈搅拌。分别制备两种 40 mL 氢氧化铵溶液;在一种溶液中加入 1.7 克氯化铜,在另一种溶液中加入 1.7 克硝酸银。然后将这两种溶液一个接一个地倒入加入 0.5g NaBH4 的最初制备的溶液中。然后,将最终溶液在 100°C 搅拌 4 小时以使其均匀,然后以 6000 rpm 离心以完全提取 NP。将获得的双金属 NP 在 100°C 下干燥以完全去除水分和杂质,以确保制备的双金属产品为纯形式 [12]。同样,以固定的Cu比例制备了四种不同Ag浓度(mol 2.5%、5%、7.5%和10%)的样品。
结果与讨论
进行XRD分析以评估配制产品的相组成和晶体结构。图 3a 显示了在 20° 和 80° 之间绘制的 XRD 图案。在双金属 Cu:Ag 中,根据 JCPDS No,观察到的 ~ 38.2°、46°、64.4° 和 77.1° 反射归因于 fcc Ag 相的 (111)、(200)、(220) 和 (311) 面. 04-0783 [32, 49,50,51,52]。而在 Cu 的情况下,在 32.6°、44.2° 和 51° 处出现的衍射表示 (110)、(111) 和 (200) 晶面,分别证实了 fcc 结构的 CuO 和金属 Cu 的存在,和与 JCPDS No. 04-0836 [32, 53,54,55,56] 匹配良好。在提取的图案中,观察到 Ag 和 Cu 峰,这表明存在构成 Ag 和 Cu 相的 NP。此外,具有较低 Ag 含量(例如,1:0.025、1:0.050 和 1:0.075)的样品中存在 CuO 表明,由于较低的 Ag 浓度,Cu NPs 被氧化并在高温下表现出非保护行为。 52]。相反,在具有最高 Ag 含量 (1:0.1) 的样品中,CuO 峰表现出低强度,这表明形成了部分无氧化物的产物 [57]。这表明由于添加了 Ag [52],双金属 NP 的抗氧化性将得到改善。在仪器检测限内没有检测到额外的杂质峰,而每个晶面都包含基于原子密度的不同能量位点。 Cu 和 Ag NPs 在 (111) 处都具有高原子密度面,用于暴露平面的最大取向 [51, 58]。使用布拉格定律,发现 Ag 和 Cu 的 d 间距分别为 0.24 和 0.21 nm,这对应于两种元素的不同平面 (111),并且与 HR-TEM 发现一致(图 6)[51, 59 ,60,61,62]。从制备的双金属产品中获得的相应 SAED 环(图 3b-d)显示出明显的环图案,表明产品结晶良好,与 XRD 图案一致。
一 从 Cu:Ag 双金属纳米粒子获得的 XRD 谱,b –d 使用 HR-TEM 获得的 SAED 环用于样品 b 1:0.025,c 1:0.050 和 d 1:0.10,e 制备样品的FTIR光谱
图>FTIR 光谱在 500 到 4000 cm -1 之间记录 如图 3e 所示;位于 600 到 900 cm -1 之间的传输波段 是由形成 Cu:Ag 键合引起的 [63]。在 ~ 1200 和 1400 cm −1 附近观察到的波段 分别归因于 C-O 和 C-H;峰值出现在 ~ 1800 和 2100 cm -1 由于 PVP 和 NH4OH,对应于 C=O 和 N-H 键合 [64]。在 ~ 2800 cm −1 附近观察到的透射率 和 3400 厘米 −1 归因于C≡N和羟基(O-H)的存在[64]。
图 4a 显示了 Ag-Cu 双金属 NP 的吸收光谱,在 340、410 和 500 nm 处具有清晰的吸收带,这归因于金属 Ag 和 Cu 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52]。出现在 410 nm 处的谱带通常是由于 Ag NPs 的存在而出现的,位于 510 nm 处的后一个峰归因于 Cu NPs 的存在 [52, 57,58,59, 65,66,67]。可能表明双金属 NPs 是由不同的 Ag 和 Cu 相开发的,而不是如前所述 [52] 所讨论的 XRD 结果也证实的双金属开发。观察到 410 nm 处的吸收带略有红移,并且最大吸收随着 Ag 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58]。使用 Tauc 方程,
$$[\alpha h\nu =K\left( {h\nu - Eg} \right)^{n} ]$$ (1)其中 α 被认为是吸收系数 [2.303 log(T /d ), T 是透射光,d 显示样品池的厚度], h 表示普朗克常数 (6.62607015 × 10 −34 Js), \(\nu\) 是光的频率,K 显示吸收指数,E g 等于带隙能量,单位为 eV。 “n”的值 ”与带隙的电子跃迁类型有关 [13, 26, 68, 69]。计算所得双金属产品的带隙为 3.2、2.9、2.7 和 2.6 eV,如图 4b-e 所示。
从双金属 b 获得的紫外-可见光谱 –e Tauc图分析
图>从合成的 Cu:Ag 双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 SEM 图像(图 5a-d)中,观察到小颗粒沉积在大颗粒的表面。 Ag 含量从 2.5% 增加到 7.5% 导致形成具有不同形态的各种颗粒,最终形成厚实的 Cu:Ag NPs。此外,随着掺杂剂浓度的增加,不均匀和微小的 Ag 颗粒的积累增加,表明在其表面上出现了更多分散的块。这表明 Ag 掺杂到 Cu 中对形态的主要影响,这通过 HR-TEM 显微照片进一步证实(见图 5e-h)。
a–d 从制备的产品中获得的 SEM 图像,e–h HR-TEM显微照片
图>为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制备的双金属的形态和 d 间距,使用了分辨率为 10 nm 的 HR-TEM。在图 6a 中,Cu NPs 的 d 间距(0.21 nm)对应于 Cu 的(111)面,这在 XRD 结果(图 3a)中也很明显。图 6b 描绘了层间距(0.21 到 0.22 nm)的轻微增加,并显示了与 (111) 平面匹配的具有 0.24 nm 面间距的 Ag NP。类似地,图 6c、d 显示了双金属的计算层间距和分离相,而图 6e 显示了 Ag 和 Cu NP 的颗粒形状。可见 HR-TEM 图像中的颗粒具有核壳结构。在单个颗粒内的图 6d 中,记录了从 Cu 和 Ag 发出的晶格条纹。这强烈表明形成了具有不同 Cu:Ag 比率的核壳双金属 NP,从而产生了不规则的准球形 NP。此外,TEM 图像显示颗粒看起来像暗区和亮区。单个颗粒内对比度的这种变化可能表明存在两种不同的成分材料,表明双金属 Cu:Ag 颗粒的产生 [70, 71]。
结论
Cu:Ag 双金属纳米粒子是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的,用于对抗细菌相关疾病。 XRD 谱证实了 fcc 结构的 CuO 和金属 Cu 和 Ag 颗粒的存在。观察到 Ag 和 Cu 峰,这表示双金属 NPs 需要 Ag 和 Cu 相。在 XRD 分析中观察到的平面与 SAED 环很好地对应。与配方产品相连的化学基团和特征透射带在 600 到 900 厘米之间 -1 是由 Cu:Ag 键的形成引起的。绘制的 UV-vis 光谱显示在 410 nm 处有吸收,这通常是由于 Ag NPs 的存在而引起的,而位于 510 nm 处的后一个峰归因于 Cu NPs 的存在。可见 HR-TEM 图像中的颗粒具有核壳结构。 Cu:Ag NPs 清楚地显示出具有不同 Cu:Ag 比率的双金属 NPs 的形成,产生不规则的准球形 NPs。此外,Cu NPs 的 d 间距,即 0.21 nm 对应于 XRD 结果中检测到的 Cu 的 (111) 面。层间距的轻微增加(从 0.21 到 0.22 nm)也表明具有 0.24 nm 层距的 Ag NPs 与(111)面匹配。分子对接研究显示与体外杀菌活性良好一致。 Cu:Ag双金属纳米颗粒对β的结合趋势 细胞壁生物合成途径的β-内酰胺酶以及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的FabI和FabH酶均表现出抑制潜力,需要通过酶抑制研究进一步探索。
数据和材料的可用性
所有数据均可按需提供。
缩写
- EDS:
-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
- FTIR: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G + ve:
-
革兰氏阳性
- G -ve:
-
革兰氏阴性
- HR-TEM:
-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 JCPDS:
-
粉末衍射标准联合委员会
- Ag:
-
银色
- UV-Vis:
-
紫外可见光谱
- XRD:
-
X射线衍射
纳米材料
- 用于化学传感器的金纳米粒子
- 用贵金属纳米粒子装饰的电纺聚合物纳米纤维用于化学传感
- 加载白藜芦醇的白蛋白纳米颗粒具有延长血液循环和改善生物相容性的高效靶向胰腺肿瘤治疗
- 使用聚(4-苯乙烯磺酸-共-马来酸)增强金磁性纳米颗粒的稳定性:用于蛋白质检测的定制光学特性
- 用分子动力学研究冲击方向对磨料纳米切割过程的影响
- 用银纳米粒子作为抗菌剂装饰的基于氧化石墨烯的纳米复合材料
- 用 Au 纳米粒子定制的二氧化硅硅藻壳可以对用于生物、安全和环境应用的分子进行灵敏分析
- 使用极浓缩锌源在水/甘油中制备纳米级氧化锌的简便方法
- 基于紫杉醇的靶向脂质纳米颗粒的抗增殖和细胞凋亡触发潜力,通过转铁蛋白受体增强细胞内化——白血病细胞研究
- 带有 Ag 纳米颗粒的对齐良好的 TiO2 纳米管阵列,用于高效检测 Fe3+ 离子
- PdO 纳米颗粒修饰的棒状纳米多孔 CeO2 用于 CO 氧化和甲烷燃烧,具有高催化活性和耐水性
- 具有氧化还原不稳定聚合物壳的聚多巴胺复合纳米颗粒,用于控制药物释放和增强化学光热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