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aAs/InP 核壳纳米线的自种 MOCVD 生长和显着增强的光致发光
摘要
我们报告了通过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MOCVD) 在 Si-(111) 衬底上生长和表征 InGaAs/InP 核壳纳米线。 InGaAs 核和 InP 壳材料之间的大晶格失配引起的核壳界面应变对 InP 壳的生长行为有很大影响,导致 InP 壳在 InGaAs 核周围不对称生长,甚至导致纳米线的弯曲。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测量表明 InP 壳与 InGaAs 核相干,没有任何错配位错。此外,77 K 的光致发光 (PL) 测量表明,由于表面状态的钝化和有效由 InP 壳层引起的载流子限制。此处获得的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应变核壳异质结构纳米线生长行为的理解,并可能为基于 InGaAs/InP 异质结构纳米线的 Si 平台光电器件的应用开辟新的可能性。
背景
III-V 半导体纳米线因其独特的电子、光学和几何特性而被认为是下一代纳米器件的有前途的候选材料 [1,2,3,4]。在 III-V 族半导体材料中,三元 InGaAs 纳米线由于其优异的物理性质,如直接带隙可控范围大、载流子有效质量小和载流子迁移率高,在光子学和光电应用中极具吸引力。此外,已经深入研究了 III-V 族材料与 Si 平台的集成,这使得 III-V 族材料独特的物理性质的优势与成熟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MOS) 技术相结合。由于占地面积小,纳米线为 III-V 族材料与 Si 的集成提供了机会,而忽略了材料之间晶格参数的巨大差异 [5, 6]。迄今为止,基于三元 InGaAs 纳米线的各种器件已在 Si 衬底上制造,包括低功率高速晶体管 [7, 8]、基于隧道的器件 [9, 10]、发光二极管 (LED) [11 ]、光子器件 [12, 13] 和太阳能电池 [14, 15]。
然而,由于一维纳米线的高表面积与体积比,众多的表面状态已成为实现高性能纳米线光电器件的主要限制。一方面,这些表面状态会通过散射和非辐射复合过程大大降低 III-V 族材料的电子和光学特性 [16,17,18,19,20]。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窄带隙材料(如 InAs、In-rich InGaAs)的纳米线,表面态的高密度会导致纳米线表面附近的电子能带结构发生弯曲(表面费米能级钉扎效应) )。这种非平带结构将进一步导致电荷载流子重新分布,这会严重阻碍基于光学纳米线的器件的性能 [21]。因此,消除这些表面状态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具有较高 In 成分的三元 InGaAs 纳米线,InP 是一种理想的表面钝化层,因为该材料体系形成 I 型带隙排列,可以有效地将载流子限制在 InGaAs 中。此外,对于在平面结构中得到广泛研究的InGaAs/InP材料体系,其发射波长可在1.31-1.55 μm范围内可调,在光纤通信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使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MOCVD) 在 Si-(111) 衬底上进行了 InGaAs/InP 核壳纳米线的生长和表征。研究发现,核壳材料之间的大晶格失配导致核壳界面处的应变对 InP 壳的生长行为有很大影响。核壳材料之间的大晶格失配会导致 InGaAs 核纳米线周围的 InP 涂层不均匀成核,甚至导致纳米线弯曲。通过优化生长条件,可以获得具有良好形貌的 InGaAs/InP 核壳纳米线。此外,77 K 的光致发光 (PL) 测量表明,由于表面状态的钝化和通过 InP 涂层的有效载流子限制,来自 InGaAs/InP 核壳纳米线的 PL 峰值强度与裸 InGaAs 纳米线相比增强了约 100 倍层。
方法/实验
纳米线增长
InGaAs/InP 核壳纳米线通过紧密耦合的喷头 MOCVD 系统(AIXTRON Ltd.,德国)在 133 mbar 下生长。三甲基铟 (TMIn) 和三甲基镓 (TMGa) 用作 III 族前体,砷化氢 (AsH3) 和膦 (PH3) 用作 V 族前体。以超高纯氢气(H2)为载气,H2总流量为12slm。在生长之前,Si-(111) 衬底被加热到 635 °C 进行退火,然后在 AsH3 通量下冷却到 400 °C 以形成 (111)B 类表面 [22]。 InGaAs 核心纳米线在 565°C 下生长 15 分钟。在生长过程中,TMIn和AsH3的流速为0.8 × 10
− 6
mol/min 和 1.0 × 10
− 4
mol/min,而 TMGa 流速是变化的。 TMGa 气相组成 Xv,定义为流速 TMGa/(TMGa+TMIn) 的比率,从 30% 到 40% 变化。 InP 壳在 565°C 下生长 10 分钟,TMIn 和 PH3 流速为 2 × 10
- 6
mol/min 和 8.0 × 10
− 4
摩尔/分钟,分别。生长后,样品以PH3为保护剂冷却至室温。
表征方法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Nova Nano SEM 650) 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JEM2010F TEM; 200 kV) 结合 X 射线能量色散光谱 (EDS) 表征纳米线的形貌。分别研究晶体结构和成分。对于 TEM 观察,纳米线从样品机械转移到涂有碳膜的铜网格。为了研究生长的纳米线的光学特性,使用 532 nm 波长激光作为激发源进行光致发光 (PL) 测量。样品在直径约 150 μm 的光斑尺寸上用~ 100 mW 的激光功率激发。 PL 信号直接送入傅里叶变换红外 (FTIR) 光谱仪,并由液氮冷却的 InSb 检测器记录。 FTIR 光谱仪中的移动镜以快速扫描模式运行 [23],不同于在中红外区域对 InAs 纳米线进行步进扫描调制 PL 测量 [24]。
结果与讨论
图 1 显示了 InGaAs/InP 核壳纳米线在 Si-(111) 衬底上生长的示意图以及用于纳米线生长的源极供应序列。 InGaAs 纳米线通过自催化机制生长 [25]。请注意,In 液滴将在 AsH3 气氛下被消耗(如图 1 中的区域 3 所示)。 InP壳的过度生长是通过将AsH3转换为PH3通量并同时打开TMIn通量来启动的。
<图片> 结论
总之,我们已经介绍了使用 MOCVD 在 Si-(111) 衬底上生长和表征 InGaAs/InP 核壳纳米线。核壳材料大晶格失配引起的核壳界面应力对InP壳层的生长行为有很大影响,导致InP壳层围绕InGaAs核不对称生长,甚至导致InGaAs核的弯曲纳米线。 TEM 测量显示 InP 壳在 InGaAs 核上相干生长,没有任何错配位错。从 77 K 的 PL 测量结果来看,InGaAs/InP 核壳纳米线的 PL 峰值强度与裸 InGaAs 纳米线相比提高了约 100 倍,这是由于表面状态的钝化和 InP 涂层的有效载流子限制。 InP 封端的纳米线的这种显着的发射增强使我们即使在室温下也能观察到发射。总的来说,这里获得的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应变核壳异质结构纳米线生长行为的理解,并可能为基于InGaAs纳米线的光电器件的制备奠定基础。
缩写
- BF:
-
明场
- CMOS:
-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 EDS:
-
能量色散光谱
- FTIR:
-
傅里叶变换红外
- FWHM:
-
半高全宽
- LED:
-
发光二极管
- MOCVD:
-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 PL:
-
光致发光
- SAED:
-
选区电子衍射
- SEM:
-
扫描电镜
- TEM: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TMGa:
-
三甲基镓
- TMIn:
-
三甲基铟
- ZB:
-
闪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