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已经通过动态全息技术在两波混合排列中研究了光折变混合液晶 (LC) 单元的非线性光学响应。 LC单元包括包含微米范围光子晶体的非均匀硅衬底。薄 LC 层设置在硅基板和由透明 (ITO) 电极覆盖的平板玻璃基板之间。通过激光束的两波混合并同时对单元施加 DC 电场,在 LC 体积中产生动态衍射光栅。建立了拉曼-纳斯自衍射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允许在两波混合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计算薄样品的非线性光学特性,并考虑吸收和/或散射的光损失。混合液晶单元表现出很强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有望在电光微系统(如SLM)以及多通道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背景 光学处理系统的主要优势之一是它们能够利用光子学的高时间
摘要 本文报告了与 InGaAs 应变释放下方量子阱非常接近的多层 InAs 量子点的非典型温度相关光致发光特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InAs/InGaAs/GaAs QD 异质结构通过固体源分子束外延 (SS-MBE) 生长,并通过光致发光 (PL)、光谱椭偏仪 (SE) 和皮秒时间分辨光致发光进行研究。在样品的 PL 光谱中观察到独特的双发射峰。根据激发功率相关和温度相关的 PL 测量,这些发射峰与具有两种不同尺寸群的 InAs QD 的基态转变有关。发光测量是通过 PL 技术在 10-300 K 范围内作为温度的函数进行的。低温PL表现出异常发射,出现在低能侧,归因于通过深能级的复合。由
摘要 不同的贵金属纳米结构表现出理想的等离子体和/或电催化性能,与电纺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整合,表现出独特的机械和热力学性能,产生具有协同性能和功能的新型混合纳米级系统。本综述总结了如何将贵金属纳米粒子掺入电纺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最新进展,并说明了这种集成如何为提高灵敏度、稳定性、灵活性、兼容性和选择性的化学传感应用铺平道路。预计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将对许多研究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评论 背景 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广泛的实际应用,包括空气过滤、伤口敷料、药物输送、检测、能源生产和食品包装 [1,2,3,4,5,6,7, 8,9,10]。纳米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往往与更大规模的相同
摘要 我们在真空或氧气环境中使用纳秒脉冲激光 (ns-laser) 制造了黑硅 (BS) 结构。有趣的是,增强的可见光发射发生在室温和退火后 BS 表面的较低温度下测量的光致发光 (PL) 光谱中,其中在具有 Purcell 腔结构的 BS 表面上观察到接近 600 nm 的激光。 PL光谱分析表明,掺杂氧的纳米晶体中的电子态在BS表面的可见光发射中起主要作用。 PL 光谱分析明确揭示了 400、560 或 700 nm 附近可见光发射的起源。可见光发射有利于BS上白光器件的开发。 背景 体硅具有 1.12 eV 的间接带隙和较差的发射效率。然而,科学家们认为开发高效的硅光发射器对于将
摘要 在标准镀镍电解液中研究了 IV-VIB 族金属的硼化物和碳化物纳米粉末以及碳化硅的耐腐蚀性。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了主相含量为 91.8-97.6% 且平均粒径为 32-78 nm 的纳米粉末。它们的耐腐蚀性取决于电解质的酸度、温度和相互作用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通过电解质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每组化合物中的硼化物和碳化物纳米粉体相似,在碱性介质中具有无限诱导期。一个例外是碳化硅纳米粉体,它可以抵抗任何酸性溶液。 背景 在复合电化学涂层 (CEP) 中用作增强相的粉末材料的耐腐蚀性是定义它们获得的基本可能性的重要特征。粉末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会导致电解条件的恶化,这对获得 CEP 的每
摘要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这一普遍问题反映了对医生控制感染的严重威胁。细菌的进化导致各种复杂的耐药机制的发展,以中和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如药物改善、靶向修饰、膜通透性降低和药物通过外排泵挤出。外排泵获得了广泛的底物特异性,以及在细菌细胞外挤出药物分子的巨大功效。外排泵功能障碍可能会恢复传统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外排泵还在排除或包含负责细菌细胞生物膜形成的群体感应生物分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细菌细胞内外的群体感应生物分子的这种转运运动可能会因阻碍外排泵的功能而中断。金属纳米粒子代表了阻断细菌细胞外排泵的潜在候选者。纳米粒子作为外排泵抑制剂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恢复传统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还有助于降低微生物的生
摘要 在这项工作中,开发了一种测定尿酸 (UA) 的灵敏而新颖的方法,其中玻碳电极 (GCE) 被电沉积 Au 纳米粒子修饰,并用于在可见光照明的辅助下监测 UA 的浓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表征沉积在 GCE 表面的 Au 纳米颗粒的形态,发现纳米颗粒是分散良好的球体,平均直径接近 26.1 nm。一系列循环伏安法 (CV) 和差分脉冲伏安法 (DPV) 测量表明,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PR),可见光的引入可以大大增强响应电流的强度和稳定性。具体而言,DPV 在 2.8 至 57.5 μM 范围内显示峰值电流和 UA 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公式为 I pa (μA) =0.0
摘要 替代掺杂是一种策略,其中原子杂质可选地添加到主体材料中以提高其性能,而替代金属掺杂后天然纳米粘土矿物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演变仍然不明确。本文首先通过置换原子在饱和 AlCl3 溶液存在下的动态平衡设计了一种高效的纳米管状粘土(埃洛石纳米管,HNT)镧 (La) 掺杂策略,并对样品进行了系统表征。进行了进一步的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以揭示金属掺杂后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演变,并验证 La 掺杂的原子级效应。 CdS 负载及其相应的水分解性能可以证明 La 掺杂的效果。 CdS纳米颗粒(11wt.%)均匀沉积在平均粒径为5nm的La掺杂埃洛石纳米管(La-HNT)表面,CdS/La-HNT的
摘要 三维石墨烯网络 (3DGN) 的高质量和自然连续结构使其成为改性 TiO2 的有希望的候选者。虽然所得复合光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但 3DGN 活性位点的缺乏不仅不利于石墨烯基面与 TiO2 纳米颗粒之间的紧密接触(弱电子传输能力),而且限制了污染物分子的有效吸附。与还原氧化石墨烯 (RGO) 纳米片的表面官能团类似,3DGN 的表面缺陷可以作为吸附位点。然而,由于其生长方法(化学气相沉积法),3DGN 的缺陷密度难以控制(需要严格的衬底冷却速度和严格的前驱气体流量)。本研究为充分发挥石墨烯的功能,制备了RGO纳米片和3DGN共修饰的TiO2复合光催化剂。优化复合光催化剂中RGO纳米
摘要 锚定在多壁碳纳米管上的碳包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iO2@C/MWNT 复合材料)是通过简单易行的溶胶-凝胶方法合成的,然后进行热处理。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SEM 和 TEM)研究证实,碳包覆的 SiO2 纳米颗粒紧密锚定在柔性 MWNT 导电网络上,这促进了电子和锂离子的快速传输并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如制备的那样,与没有 MWNT 的碳包覆二氧化硅对应物(SiO2@C)相比,三元复合负极显示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SiO2@C/MWNT 复合材料表现出 744 mAh g−1 的高可逆放电容量 在以 100 mA g-1 的电流密度进行的第二次放电循环中 以及出色的倍率
摘要 通过简便的溶剂热法合成了 Sb/坡缕石 (PAL) 复合材料并应用于 p 的催化加氢 -硝基苯酚第一次。发现尺寸为 2-5 nm 的 Sb 纳米颗粒很好地分散在 PAL 的纤维上,而尺寸小于 200 nm 的部分聚集的 Sb 纳米颗粒也负载在 PAL 上。 Sb 质量分数为 9.7% 的 Sb/PAL 复合材料通过提高 p 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硝基苯酚转化率在 5 分钟内达到 88.3%,这归因于 Sb 和 PAL 纳米颗粒的协同作用促进了 p 的吸附和催化加氢 -硝基苯酚。 背景 锑作为一种功能材料已经引起了相当多的关注[1, 2]。最近,报告显示锑膜电极提供了一个不寻常的
摘要 基于N的热敏和光敏共聚物 -设计了乙烯基酰胺骨架。选择甲氧基乙基和偶氮苯分别提高亲水性和光响应部分。 N -(甲氧基乙基)-N -乙烯基甲酰胺合成并与N共聚 -乙烯基甲酰胺通过自由基聚合。为了控制纳米结构,poly(N -乙烯基甲酰胺)在 N 处带有偶氮苯的衍生物 靠近乙烯基聚合物主链的位置是通过与聚(N -乙烯基甲酰胺-co -N -(甲氧基乙基)-N -乙烯基甲酰胺)和偶氮苯。通过在N附近制备疏水相互作用来控制多刺激响应聚合物的聚集尺寸 -位置。 背景 在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中,添加多刺激响应行为势在必行[1,2,3],例如热氧化还原[4]、热盐[5]、热-pH[6,7] ,8]
摘要 在本文中,以油胺和油酸为双配体,通过水热还原二价铜离子,成功地大规模合成了超长铜纳米线(CuNWs)。 CuNWs 的特点是坚硬和线性,这明显不同于石墨烯纳米片 (GNPs) 和多壁碳纳米管 (MWCNTs)。主要研究了三种纳米材料有机硅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模型。仅 1.0 vol.% 的 CuNW 负载量,热导率增强的最大值高达 215%,远高于 GNP 和 MWCNT。这是由于长度超过100 μm的超长CuNWs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导热网络,从而大大提高了导热性。 背景 铜是第三种最广泛使用的商业金属(仅次于铁和铝),由于其可用性和出色的性能(例如强度好、延展性好、导电性和导热性出
摘要 首次通过水热辅助烧结策略制备了多孔和中空结构的 LiNb3O8 负极材料。研究了相演化,提出了多孔空心结构的形成机制。这种独特结构的形成可以归因于由于 Li 元素的挥发,液相的局部存在。作为负极材料,初始放电容量为285.1 mAhg−1 在 0.1 C 时,迄今为止报道的 LiNb3O8 的最大放电容量。即使经过 50 次循环,可逆容量仍可保持 77.6 mAhg−1 在 0.1 C 时,约为传统固态方法制备的 LiNb3O8 样品的 2.5 倍。 Li存储容量的显着提高可归因于特殊的多孔和中空结构,它为Li+的快速嵌入提供了高密度的活性位点和短的平行通道 离子通过表面。 背景
摘要 结构相变和位错之间的耦合给理解金属铈在纳米尺度的变形行为带来了挑战。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通过分子动力学建模和模拟阐明了超精密金刚石切割下铈的潜在机制。通过分配经验势来描述原子相互作用并评估两个面心立方铈相的性质,建立了金刚石切割铈的分子动力学模型。随后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在切削过程中,位错滑移主导了铈的塑性变形。此外,基于原子径向分布函数的分析表明,在加工表面和形成的切屑中都发生了从 γ-Ce 到 δ-Ce 的微不足道的相变。通过对加工参数依赖性的研究,揭示了实现高质量铈加工表面的最佳加工条件。 背景 原子序数为 58 的铈 (Ce) 是最丰富的镧系金属之一。铈因其有趣的机械、
摘要 使用有限差分时域 (FDTD) 模拟研究了由六边形排列的单尺寸氮化钛 (TiN) 纳米盘阵列和单层二硫化钼 (MoS2) 组成的宽带超材料吸收体 (MA)。我们的设计采用了 TiN 纳米盘阵列/介电二氧化硅 (SiO2)/铝 (Al) 的结构。通过优化结构的尺寸参数,在 400 到 850 nm 范围内实现了 96.1% 的平均吸收率。此外,通过在 TiN 纳米盘阵列下方插入在短波长侧具有高吸收率的单层 MoS2,在 400 到 850 nm 的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实现了 98.1% 的平均吸收率,峰值吸收率接近 100 % 和 475 至 772 nm 的吸收率超过 99%。此外,本文中
摘要 在此,叶酸 (FA) 共轭聚 (d,l-丙交酯-共-乙交酯) (PLGA)-脂质复合物 (FA-PL) 被开发为纳米载体,用于靶向递送不溶性抗癌药物紫杉醇 (PTX),得到的 FA-PLP 纳米颗粒。此外,131 I作为放射性示踪剂,用于标记FA-PLP纳米颗粒(FA-PLP-131 I) 评估它们的细胞摄取活性、体内血液循环和生物分布。 FA-PLP-131 I 纳米粒子具有稳定性高的球形形态、窄的尺寸分布(165.6 和 181.2 nm),平均 zeta 电位为 -22.1 mV。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表明靶向分子FA促进PLP-131 I 被黑色素瘤 B16F10 细胞摄取,通过
摘要 报道了基于三碘化甲脒锡 (FASnI3) 和三碘化铯锡 (CsSnI3) 钙钛矿半导体作为光收集器的无铅溶液处理固态光伏器件。在这封信中,我们使用溶剂工程和反溶剂滴落法来制造钙钛矿薄膜。 SnCl2用作Sn4+的抑制剂 在 FASnI3 前体溶液中。我们在甲苯或氯苯的作用下通过反溶剂滴法获得了最好的薄膜,并监测了 FASnI3 薄膜在空气中的氧化情况。我们选择 SnF2 作为 CsSnI3 前驱体溶液的添加剂,以防止 Sn2+ , 提高了 CsSnI3 的稳定性。我们获得的实验结果为无铅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铺平了道路。 背景 有机-无机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近年来备受
摘要 已经研究了分子量 (MW) 为 3000 和 13,300 的聚 (3-己基噻吩) (P3HT) 薄膜的结构和光致发光 (PL) 特性。尽管高 MW P3HT 总是自组织成一种填料结构(I 型),但低 MW P3HT 会根据制造条件形成两种不同的填料结构(I 型和 II 型)。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了几种制造技术以获得几乎不包含 I 型组分的 II 型样品。发现低MW P3HT(形式II)的滴铸薄膜表现出不同于形式I的PL光谱并且不包含形式I组分。 PL 光谱因此可归因于形式 II。 I型和II型之间PL性质的差异可以理解为由于II型链间距离较长导致链间相互作用减弱。 背景 聚 (3
摘要 研究了硫酸根阴离子对四氯化钛水解过程中纳米分散二氧化钛合成的影响的现象学模型。有人提出在硫酸根阴离子和八面体配位的 [Ti(OH)h(OH2)6−h](4−h)+ 之间形成螯合和桥连双齿配合物 单体是锐钛矿相成核的决定因素。 背景 超细二氧化钛在许多不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环境导向的光催化系统,如有害有机化合物的降解 [1]、废水净化 [2]、NO x , 所以 x 和空气净化 [3] 到新的工业领域——传感器材料 [4] 和太阳能电池 [5]。相组成、粒径和表面状态是决定 TiO2 催化反应性、光敏性和吸附性能的最重要特征。例如,二氧化钛粒径的减小导致催化活性的迅速增加
纳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