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较大的电容体积和较高的晶体管漏电流已经成为传统的一晶体管(1T)-一电容(1C)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的固有缺点。近来,隧道FET(TFET)由于其低截止电流和高开关比被应用于DRAM单元。具有无电容器结构的双栅极 TFET (DG-TFET) DRAM 单元具有卓越的性能——更高的保留时间 (RT) 和较弱的温度依赖性。但是 TFET DRAM 单元的性能对编程条件很敏感。本文使用仿真工具Silvaco Atlas详细讨论了编程优化的指导原则。 DG-TFET DRAM 的写入和读取操作都依赖于带间隧道 (BTBT)。在写操作期间,来自Gate2 控制的BTBT 的空穴存储在
摘要 超支化聚甘油 (HPG) 通过“硫醇-烯”点击反应用十二烷硫醇 (DS) 进行修饰,以获得两亲产物 DSHPG。 DSHPG样品的分子结构通过NMR、FTIR和GPC表征,热行为通过DSC和TGA表征。金纳米粒子 (Au NPs) 是用 DSHPG 作为稳定剂和表面改性剂制备的。 Au NPs 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 HPG 的分子量来调整。据观察,1123、3826 和 55,075 的 HPG 分子量导致 Au@DSHPG-1 的 NP 直径分别为 4.1 nm、Au@DSHPG-2 的 9.7 nm 和 Au@DSHPG-3 的 15.1 nm . Au NPs 的形态和尺寸通过 T
摘要 N 掺杂的 ZnO/g-C3N4 复合材料已经通过一种简便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溶胶-凝胶方法成功制备。通过XRD、FE-SEM、HRTEM、FT-IR、XPS和UV-vis DRS系统地表征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与纯 N 掺杂 ZnO 相比,二元 N 掺杂 ZnO/g-C3N4 的吸收边随着可见光吸收的增加和电荷分离效率的提高而向较低能量移动,这将增强其光催化活性。活动。与纯 g-C3N4、ZnO、N 掺杂 ZnO 和复合 ZnO/g-C3N4 相比,所制备的 N 掺杂 ZnO/g-C3N4 在可见光下对亚甲蓝和苯酚的光催化降解作用显着增强辐照。同时,N掺杂的ZnO/g-C3N4具有高稳
摘要 随着微电子器件的发展,散热能力不足成为进一步小型化的主要瓶颈之一。尽管石墨烯辅助环氧树脂 (ER) 显示出提高热性能的潜力,但还原氧化石墨烯 (RGO) 纳米片和三维石墨烯网络 (3DGNs) 的一些局限性阻碍了所得热界面材料 (TIMs) 的进一步改进)。在这项研究中,RGO 纳米片和 3DGNs 都被用作共改性剂来提高 ER 的热导率。 3DGN 为声子提供了快速传输网络,而 RGO 纳米片的存在增强了石墨烯基面和 ER 之间界面处的热传输。这两种改性剂的协同作用是通过选择适当的比例和优化的 RGO 纳米片还原度来实现的。此外,所得TIM热导率的高稳定性和良好的力学性能表明了其在实
摘要 【摘要】:以葡萄糖为碳源,Fe3O4纳米颗粒为磁性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新型可重复使用的磁性碳微球(MCMs)。并详细研究了 MCMs 对水中磺胺去除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MCMs的表面积和体积孔隙率有显着影响。当 MCMs 在 600 °C 下煅烧 1 h 时,MCMs 的表面积和体积孔隙率为 1228 m2 /g 和 0.448 m3 /g,分别。吸附结果表明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当 pH 值从 4.0 变为 10.0 时,MCMs 对磺胺的吸附容量从 24.6 降至 19.2 mg/g。合成后的MCMs在重复使用4次后的吸附
摘要 通过简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水热工艺实现了各种 ZnO 纳米晶体的可控合成。通过调节水热生长参数,如溶液浓度、反应温度和表面活性剂,可以很好地监测 ZnO 纳米结构的形态演变。获得的不同形态的 ZnO 纳米晶体,例如 ZnO 纳米棒、纳米四足体、纳米花和纳米立方体,被进一步引入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作为电子传输通道。发现器件性能与ZnO纳米晶的形貌密切相关。 背景 使用 n 型无机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作为电子传输通道的有机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因其改善的环境器件稳定性、低成本制造以及与溶液制造工艺的兼容性而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1,2,3,4] . ZnO 纳米晶体具有高电子迁移率、优异
摘要 研究人员致力于设计具有更高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催化系统,理想地基于廉价且地球上含量丰富的元素,在可见光驱动的温和条件下将 CO2 还原为具有附加值的碳氢燃料。这可能会提供深刻的启发。设计的双功能分子铁催化剂不仅可以催化CO2到CO的双电子还原,而且可以在几天内以82%的高选择性将CO进一步转化为CH4。 背景 社会发展和能源危机增加了对化学燃料的需求。此外,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废气排放和呼吸作用,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已经产生了包括全球变暖、荒漠化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可怕的影响。缓解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最大创新之一是将温室气体 CO2 转化为燃料化学原料化合
摘要 分级纳米结构的合理设计和制备对于增强光催化析氢反应(HER)至关重要。在此,通过简单的水热法获得了集成良好的空心 ZnO@TiO2 异质结。这种独特的分层异质结构不仅引起多次反射,增强了光吸收,而且由于在 ZnO-TiO2 界面上产生的电位差,还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寿命和转移。因此,与裸 ZnO 和 TiO2 相比,ZnO@TiO2 复合光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产氢量,额定值高达 0.152 mmol h-1 g−1 在模拟太阳光下。此外,即使在连续测试 30 小时后,在 ZnO@TiO2 复合光催化剂上也观察到了高度重复的光稳定性。预计这种低成本、无毒、易得的ZnO@TiO2催化剂在光催化
摘要 高均匀性 Au 催化的硒化铟 (In2Se3) 纳米线通过气-液-固 (VLS) 机制通过快速热退火 (RTA) 处理生长。 Au催化的In2Se3纳米线的直径可以通过不同厚度的Au薄膜进行控制,并且通过100°C/s的快速预退火速率提高了纳米线的均匀性。与较慢的加热速率 0.1°C/s 相比,采用和不采用 RTA 工艺的 In2Se3 纳米线的平均直径和分布(标准偏差,SD)分别为 97.14 ± 22.95 nm (23.63%) 和 119.06 ± 48.75 nm (40.95%) ), 分别。原位退火 TEM 用于研究加热速率对从沉积的 Au 薄膜形成 Au 纳米颗粒的影响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这样一种假设,即氧化石墨烯 (GO) 可以作为一种合适的载体,在皮肤修复的背景下释放金属蛋白酶-1 (TIMP-1) 蛋白的组织抑制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热重分析观察GO特征。在 TIMP-1 吸收 GO 后,比较了不同浓度的 TIMP-1 从 GO 中的释放曲线。通过测量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来评估 GO 与成纤维细胞活力的生物相容性。体内伤口愈合试验用于确定 TIMP-1-GO 对皮肤再生的影响。 GO 的最大强度为 1140 nm,最大强度体积为 10,674.1 nm(纳米)。 TIMP-1 被证明从 GO 开始持续释放至少 40 天。与仅在 GO
摘要 首次提出并展示了一种具有电荷分裂能力的用于监测生产线后端 (BEOL) 工艺中等离子体诱导损伤的新型装置。这种新颖的电荷分裂原位记录器 (CSIR) 可以在先进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 (FinFET) 电路的制造过程中独立追踪等离子体充电效应的数量和极性。它不仅显示天线上的实时和原位等离子体充电水平,而且还分离正负充电效应并提供两个独立读数。随着未来 CMOS 技术推动更精细的金属线,新的电荷分离方案为 BEOL 工艺优化和进一步提高器件可靠性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背景 等离子增强工艺广泛用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电路的形成,其由许多高纵横比结构和细金属线组成[1]。在用于实
摘要 本文报道了将离子溅射法与原子层沉积 (ALD) 技术相结合的新型 Au@TiO2 蛋黄-壳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其作为可见光驱动光催化剂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SERS) 基底的应用。通过适当调整溅射时间,可以轻松控制限制在 TiO2 纳米管中的金纳米粒子的大小和数量。通过使用各种光谱和显微技术详细研究了所得 Au@TiO2 样品的独特结构和形态。发现所有测试样品都可以吸收可见光,在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LSPR) 波长(550-590 nm)处具有最大吸收,该波长由金纳米粒子的尺寸决定。 Au@TiO2蛋黄-壳复合材料用作降解亚甲蓝(MB)的光催化剂。与纯 TiO2 纳米管相比,Au@Ti
摘要 采用燃烧法合成了用于白光发射的钛掺杂纳米MgAl2O4。外在肖特基缺陷、Al 空位和 Ti4+ 通过 STEM 在 Ti 掺杂的纳米 MgAl2O4 粉末表面观察到 Al 位点中的掺杂剂,这被认为是造成蓝白色发光的原因。肖特基缺陷缔合体的稳定性,(TiAl · -VAl),通过DFT计算得到证明。用这些结果解释了发射行为。 背景 从体积或微米到纳米尺寸域的转变极大地影响了材料,例如改变了其机械、光学和电学特性 [1,2,3,4,5,6]。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尺寸和关联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例子是纳米颗粒可实现的独特磷光和发射特性 [2, 7]。除了描述的量子限制效应 [8, 9] 之外
摘要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QD-LED) 已被认为是具有高色纯度、灵活性、透明度和成本效益的潜在显示技术。对于实际应用,从环保材料中开发不含重金属的 QD-LED 是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的最重要问题。在这项工作中,通过绿色合成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荧光的不含重金属的 InP/ZnS 核/壳量子点,其前驱体成本低、安全、环保。 InP/ZnS 核/壳量子点在 ~ 530 nm 处具有最大荧光峰,60.1% 的优异荧光量子产率和 55 nm 的半峰全宽被用作发射层来制造多层 QD-LED。多层 InP/ZnS 核/壳 QD-LED 的开启电压为 ~ 5 V,最高亮度 (160 cd/m2
摘要 纳米孔型和纳米柱型图案化金属电极 (PME) 均已被引入有机太阳能电池 (OSC) 中,以通过实验提高器件性能,但很少有研究解决它们之间的异同。在这项理论工作中,我们系统地比较了纳米孔型和纳米柱型 PME 对基于混合腔共振的 OSC 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每个 PME 的几何参数,我们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即不同优化 PME 的有源层的综合吸收效率几乎相同(均等于 82.4%),比平面控制的吸收效率高 9.9%。尽管两种不同优化器件的吸收增强光谱也相似,但在相应增强峰处的光俘获机制却截然不同。综合来看,建议将纳米柱型 PME 应用于本系统,因为其优化设计具有适中的填充率,比其对应物更容易
摘要 金属有机骨架(MOF)由于其化学性质不稳定且在可见光下不响应,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在本文中,Pd/MOF 催化剂是通过浸渍还原制备的。重要的是我们合理构建了 Pd/MOF 的染料敏化体系,并成功地将 MOF 的应用扩展到了可见光范围。它在可见光照射 (λ ≥ 420 nm) 使用曙红 Y 作为光敏剂,与纯 MOF (0.03 mmol/g) 相比,其增强了两倍的数量级。使用可交换客体溶剂的活化过程产生了具有高表面积和高稳定性的 Zr-MOF,提供了很大的电子传输能力。 Pd 纳米粒子提供了一个电子出口,而染料拓宽了光谱吸收范围。各种组分的协同作用有助于高产氢活性。该工作为MOF
摘要 为了通过多元醇合成获得最佳的 1:1 组成的 FePt 合金纳米材料,必须过量使用铁前体(五羰基铁,Fe(CO)5),因为 Fe(CO)5 在典型的气相中存在。用于 FePt 合成的温度,不能完全消耗。通过消耗过量的铁前体制备 Fe3O4 纳米颗粒是充分利用铁前体的有效策略。在本文中,采用简便的后处理方法消耗过量的铁,在 150 和 200°C 后处理后将其氧化为 Fe3O4,生成单分散二元 FePt-Fe3O4 纳米颗粒体系。后处理方法不影响 FePt 纳米粒子的晶体结构、晶粒尺寸或组成。然而,fcc-Fe3O4 纳米粒子的含量和晶粒尺寸可以通过将后处理温度从 150°C 提高到 2
摘要 在这项工作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超循环原子层沉积 (ALD) 工艺,该工艺将热 ALD 工艺与原位 O2 等离子体处理相结合,以沉积具有高度可调电性能的 ZnO 薄膜。 O2 等离子体时间和超级循环中的热 ALD 循环次数都可以调整,以实现薄膜电阻率和载流子浓度的微调,最高可达六个数量级,而无需外在掺杂。氢缺陷的浓度被认为在调节 ZnO 薄膜的电性能中起主要作用。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结果明显显示出不同 ZnO 薄膜中费米能级的变化,并且与载流子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此处报道的这种可靠且稳健的技术清楚地表明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生产在不同应用中具有受控性能的 ZnO 薄膜。 背景 一旦定义为未来材
摘要 二维 (2D) 无机层状纳米片在固态和油分散体中均表现出优异的润滑性能。在本文中,我们系统地研究了表面和层间改性对矿物油中层状 α-磷酸锆 (ZrP) 纳米片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原始的层状 ZrP 纳米片首先与不同烷基链的硅烷反应以实现外表面改性,然后插入不同的烷基胺以改变层间距。对在矿物油中进行各种改性的 ZrP 纳米片的摩擦和抗磨损研究表明,外表面更长的烷基链以及层间距的小幅增加将导致更好的摩擦学行为,尤其是在相对较重的负载条件下。我们的研究结果说明了通过改变表面和层间功能来调节油中二维层状纳米片的摩擦学特性的能力,将有助于理解含有二维层状纳米片的纳米润滑油的潜在摩擦学机制。
摘要 氟化锂 (LiF) 是体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PSC) 中一种高效且广泛使用的阴极缓冲层 (CBL)。由于其绝缘特性,LiF 的厚度通常限制在 1 nm。如此小的厚度在热沉积过程中难以精确控制,更重要的是,1 nm 厚的 LiF 无法为下面的有源层提供足够的保护。在这里,我们通过简单地在有源层和 LiF 层之间插入 C60 层,证明了将非常厚的 LiF 作为 CBL 的应用,而不会牺牲器件效率。具有 C60/LiF (5 nm) 双 CBL 的器件的峰值功率转换效率 (PCE) 为 3.65%,是仅使用 LiF (5 nm) 的器件 (1.79%) 的两倍。基于 C60/LiF (
纳米材料